四、一时芳华东逝水 林松磐说及这三县地时,如是感慨“盖吾国沿海诸省,其经商海外者,闽粤最多,福建侨民漳泉独众…就三属居民之习惯性质论之,该区以边海之故,居民之经商南洋各埠,为时甚早,为数亦最多,外出则亲戚朋友汲引牵连,居乡则庆吊往来自成风俗,家族乡规,三属相同”,就如镶嵌在白礁、青礁两座慈济祖宫墙上、散落于龙池岩上的碑记,我们可以同时发现来自角尾、东孚、海沧的华侨,他们都有着相类似的南洋经历或者乡贤身份,这份沉甸甸的记忆既透露出该地区深厚的华侨资本,又述说着三地心心相印的乡情。  海沧
清初至晚清,苦苦未能增长的三地人口,很大一部分,便是转移到了南洋,而他们也是三地重要的财源和保障。基于出洋的传统,大约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这里出现了诸多繁华的商业市镇,如灌口、角尾、东美、石尾、海沧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水陆交通发达,码头林立,除了具有南洋特色的骑楼存在外,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如工厂、新兴商铺,以及一些西方的教堂等舶来品。 林松磐也在他的议案中列举了这样的成功案例:如每年入款数以百万计的郭有品天一总局;同安属寮东社郭氏的制糖企业,分布在龙溪田边社、寮西社和海沧的水头;龙溪属福井社林氏在金桐社的广福公司;海澄属芦塘社陈氏在石尾、海沧的蚕桑局;其他如三都新兴公司、铺头种植公司、新岱织布公司等都是分布在这三个角落之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俨然一个整体。  青礁芦塘
林松磐在走遍南洋后,对于中国主要港口被西方国家占据的事实深感愤慨,他力主在中国沿海找到一处地方能沟通腹地、临近海洋,以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开展海洋贸易,从而破解西方人垄断中国海洋业务的困局,最终他的目标瞄向了具有深厚华侨基础的三县交界,并特别选择了这块地方最突出的岬角-嵩屿,作为新式商埠的中心,他认为,这里有着良好的避风港湾和深水码头,陆地方面又能沟通闽西南和江西,能够较好地利用内地矿产发展工商业。 然而,有幸与不幸,这三县之地在民国时期的各种尝试最终都付之东流,无一有效,以至于在后来,三县之地仍然是闽南府县的边陲、角落,甚至在57~58年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区划归属,同安人找不到同安的路,海澄人也找不到海澄人的家,想必要让三地再次融合一起,也需要经历诸多波折和时日,或许,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结果,仅以此文,向曾经破茧求生的先辈致敬。
参考资料: (1)廖艺聪《海沧港的百年风云》 (2)《厦门海沧文史资料》第八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