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文明发言,理性讨论!站长微信:rongshu630
查看: 1161|回复: 12

闽南往事--海沧、角美、东孚,差点就成了民国第一个“特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9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arpPower 于 2019-12-19 01:15 编辑

作者:圭海四记
题记:从海沧半岛的中心位置-海沧行政中心往北远眺,你会惊奇的发现,眼前似乎出现了一顶端正的乌纱帽,文化中心好比前额帽沿,蔡尖尾山的主峰为凸起的后帽,而耸立的海投大厦便是帽翅,如此情景显然不是巧合,更像是一个预设的美好寓意。说起此地的风水,不得不说距离蔡尖尾山不远的文圃山,大体上来过此地、稍懂得玄黄之术者,都会啧啧称奇。

文圃山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座文圃山,三个府县边
文圃山,不以雄伟著称,却以温文尔雅的稳重和寡淡甘愿偏居一隅,怡然自得地守护自己的方寸之地,尽管此地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浓墨重彩,但最终却都烟消云散趋于平静,究其原因,便是文圃山积年累月的漳泉交界,三不管地带。同安尾、海澄角、龙溪边,大概是文圃山周边最好的诠释,同安县的最西、海澄县的最北、龙溪县的最东,大体上以文圃山为界。
同安与龙溪交界的北面为商业繁荣的角尾墟,墟市的四分之三为龙溪所辖,四分之一为同安治下的同安街,民间常戏称为“一根扁担跨两县,一个乞丐双不管”,南面为跨溪的壶屿桥,两县各占一半;海澄与同安交界的北面为新垵与祥露,一个姓邱,一个姓庄,彼此相安无事,倒是南面的青礁与白礁,势同水火,从未中止过械斗和争议。

青礁与白礁械斗之记载







这交界处的三个区块,如果各以一个通用的名称稍作替代,那么在同安者称东孚,在海澄者称海沧,在龙溪者称角尾,他们分属三个县,又都距离县治异常遥远,以至于这里成了三个县治安最乱、最被忽略的“化外之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块区域的人们早已谋得了共同的出路,那便是出洋讨生活,这大概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实写照,如此另辟蹊径,竟然给了三地另外出彩的机会,这不,远在民国初年,这里便成了有识之士特别关注的焦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角尾、东孚、海沧,合成“文山县”
龙溪人林松磐经过仔细考察、摸索后,于1915年向北洋政府提交了一份详实且具有直接实施意义的《福建开辟华侨新商埠议案》,该案于1916年12月27日正式被批准。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议案,其主要内容便是以龙同海三县交界地为基础,设置“华侨特区”,以吸引华侨资本回国建设新式商埠,助力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崛起。令人惋惜的是,民国初年,中国军阀割据,这份富有前瞻性的议案最终胎死腹中,只能孤独地在档案馆里述说着历史的悲哀。尽管后来,林松磐的想法被孙中山先生纳入《建国方略》中,但最终依然没能成功面世执行,真是可惜。

嵩屿国际码头







林松磐在对三县交界地未来的建制规划中,拟定了两套方案,一个是激进、一步到位的华侨特区,一个是退而求其次的设置“特别县”,总之,只要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华侨资本回乡投资兴业便达到目标。从他的设想中,这块区域的具体范围是明确的,“今试假定一区域论之,由西溪江东桥沿岸,下至海沧,以龙江下流为西南天然界线;由海线嵩屿,沿至新安、霞阳,以鹭江支流为东南天然界线;由新安、霞阳沿至灌口,以沿海溪岸为东北天然界线;其连接大陆之交点,则以数千尺之天柱高山为障,由天柱山麓高原直至灌口海岸为西北天然界线;由天柱山麓至甲石狗乡,再由朝天岭取道北溪为西北天然界线;或由灌口取道父子岭,直至龙津溪,为东北天然界线,如是则背山面海,左溪右江,周围二百余里,取名为文山县。”

文山县示意图







“文山”之名,显然是借鉴了文圃山的芳名,毕竟这是该地的文脉所在、风水宝地,诚如广州十三行行首潘家的“同文行”、“同孚行”,马来西亚槟城五大姓邱家的“文山堂”,大体上都是对自己的溯源、求同存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县地的今时往日
林松磐之所以看中这块无人问津的三县交界地,并非脑门一热,而是基于当时中国及南洋的环境而做出的“最正确”的判断。
这三县交界地,如今仍然是厦漳的界线所在,只是他们已经脱离了“角落”的窘境,而升级为各自所在市的龙头,原同安属的东孚区块被分成两半,东孚片区与原属海澄的海沧合并为厦门市海沧区;同安属的同安街、龙池片区与原属龙溪的角尾合并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如今,在这两个区里,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丰富的晚晴至民国遗存,如海沧区的莲塘别墅、青礁慈济宫、新垵红砖古厝群,台投区的天一总局、东美番仔楼、白礁慈济宫、林氏义庄等,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奢华与震撼,无处不透露着这些地方曾经的富庶和文化自信,而又有谁知道,这些成绩正是这块土地曾经被逼到绝处的无奈所爆发出来的能量。

白礁慈济宫







角尾、东孚和海沧能以角落之地后来居上,成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上国”,既得利于他们地理位置的优越和远离县治中心的偏僻,又与历史上这里发生的事件密切相关。
在明代,因海上走私而翻身成“天子之南库”的月港,其港口群便包含了这三个地方,如东美、石尾、角尾、金山、白礁、青礁、海沧、金沙、嵩屿、长屿等都是当时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通洋码头,但随着清军一路南下,郑成功以海澄、同安两县为基地与清军展开来回拉锯,最终清军为断绝郑军的粮草供应,将沿海二十里划为弃土,强迁百姓至内地,而角尾、东孚、海沧则是清军重点提防的界外。也因此,这三个地方的百姓在强迫之下,大多选择下南洋、过台湾。从数据上看,崇祯年间的海澄县人口共30,569人,到了康熙二十年复界时,人口仅剩10,136人。这还得扣除不在迁界范围内的海澄县治所在地(即八都、九都),其人口尽管有差异,但还不至于流离失所,由此可推测像海沧这样的界外,人口消失十之八九并非随意猜测。

海澄晏海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一时芳华东逝水
林松磐说及这三县地时,如是感慨“盖吾国沿海诸省,其经商海外者,闽粤最多,福建侨民漳泉独众…就三属居民之习惯性质论之,该区以边海之故,居民之经商南洋各埠,为时甚早,为数亦最多,外出则亲戚朋友汲引牵连,居乡则庆吊往来自成风俗,家族乡规,三属相同”,就如镶嵌在白礁、青礁两座慈济祖宫墙上、散落于龙池岩上的碑记,我们可以同时发现来自角尾、东孚、海沧的华侨,他们都有着相类似的南洋经历或者乡贤身份,这份沉甸甸的记忆既透露出该地区深厚的华侨资本,又述说着三地心心相印的乡情。

海沧







清初至晚清,苦苦未能增长的三地人口,很大一部分,便是转移到了南洋,而他们也是三地重要的财源和保障。基于出洋的传统,大约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这里出现了诸多繁华的商业市镇,如灌口、角尾、东美、石尾、海沧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水陆交通发达,码头林立,除了具有南洋特色的骑楼存在外,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如工厂、新兴商铺,以及一些西方的教堂等舶来品。
林松磐也在他的议案中列举了这样的成功案例:如每年入款数以百万计的郭有品天一总局;同安属寮东社郭氏的制糖企业,分布在龙溪田边社、寮西社和海沧的水头;龙溪属福井社林氏在金桐社的广福公司;海澄属芦塘社陈氏在石尾、海沧的蚕桑局;其他如三都新兴公司、铺头种植公司、新岱织布公司等都是分布在这三个角落之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俨然一个整体。

青礁芦塘







林松磐在走遍南洋后,对于中国主要港口被西方国家占据的事实深感愤慨,他力主在中国沿海找到一处地方能沟通腹地、临近海洋,以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开展海洋贸易,从而破解西方人垄断中国海洋业务的困局,最终他的目标瞄向了具有深厚华侨基础的三县交界,并特别选择了这块地方最突出的岬角-嵩屿,作为新式商埠的中心,他认为,这里有着良好的避风港湾和深水码头,陆地方面又能沟通闽西南和江西,能够较好地利用内地矿产发展工商业。
然而,有幸与不幸,这三县之地在民国时期的各种尝试最终都付之东流,无一有效,以至于在后来,三县之地仍然是闽南府县的边陲、角落,甚至在57~58年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区划归属,同安人找不到同安的路,海澄人也找不到海澄人的家,想必要让三地再次融合一起,也需要经历诸多波折和时日,或许,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结果,仅以此文,向曾经破茧求生的先辈致敬。

参考资料:
(1)廖艺聪《海沧港的百年风云》
(2)《厦门海沧文史资料》第八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崧磐《福建开辟华侨新商埠议案》(191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15年,厦门(海澄)华侨林崧磐提出议案,希望将嵩屿建成一个华侨新商埠。1930年国民政府还通过了开发案,并付诸实施,厦门著名华侨林文庆、黄奕住、许春草等都参与其中。可惜后来因日本侵华侨资短缺而流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前的嵩屿火车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嵩屿开埠的规划图《嵩屿地形全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志》卷二中载:“嵩屿在海澄界……宋幼主浮舟经过,适界圣诞,群众构行殿呼嵩,故名。”


南宋末年,元兵从浙江南下,进军福建,势如破竹。南宋小朝廷土崩瓦解,但忠臣陆秀夫、大将张世杰护卫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南逃广东,途经厦门。相传,帝昺先在五通登陆,据说五通古代石刻还留有“此地曾迎天子辇”的字证。后来,幼主准备从鼓浪屿渡海到嵩屿转往广东,不料刚上船不久,海面就波涛汹涌,小船颠簸不定,随时都有倾覆大海的危险。赵昺在慌乱中抽出身上的腰带猛击海水,顿时,海面风平浪静,小船安渡至嵩屿。
到达嵩屿是日恰好也是小皇帝的生日,虽然落魄至此,但皇帝生日礼数还是不能少的,群臣恭恭敬敬的“嵩呼”万岁。后来,史官记录这段历史时问这个地方叫什么,谁也说不上来,便根据当时在岛上嵩祝寿诞,定名为“嵩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能让你翻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当时如此众多闽南到台湾最顶级的爱国富商的拥泵。可惜,如果不是日本侵华,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必是全国城市一匹大黑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2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立漳州市海角区,海沧收回漳州,与角美一起合并为海角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5-7-6 09:13 , Processed in 0.1961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