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1779|回复: 7

林国赓 厦门人不该忘记的名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国赓 厦门人不该忘记的名字





  
■厦门要港司令林国赓——选自陈贞寿《图说中国海军史》下册,781页
  
■大同路街景。今日厦门老城区,就是林国赓时代留下的遗产。
  在厦门的历史上,林国赓是一个重要人物。身为厦门海军警备司令,他主政时间长达14年,铁腕推动市政建设,厦门因此完成了城市的近代化转型。奇怪的是,他的生平事迹罕见报道,面目模糊,错讹颇多。我们邀请学者黄绍坚先生披阅史料,详细考订,讲述他与厦门的渊源故事,分上下篇刊出。
  ——编者
  文/图 黄绍坚
  “说起厦门20世纪30年代前后(城市建设)这场变化,最不应该被遗忘而常常被遗忘的人是林国赓。”厦门地方史研究学者李启宇先生,在《厦门史料考据》中,如是动情地描述林国赓。
  “其最大有造于厦者,对改革市区一事……中外人士,咸深赞叹,皆曰:‘厦市之有今日,非林司令不为功。’”《民国厦门市志》中,如是称赞林国赓。
  正如他们所指出的,民国时期,主政厦门时间长达14年(1924-1938年)的海军少将林国赓,奠定了厦门近代化城市建设的基础:鹭江道、海边堤岸、中山路、大同路、思明南北路、中山公园……这些如今厦门人耳熟能详的道路、公园,都是林国赓主政厦门时建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我怀着好奇之心,直到最近才开始探索林国赓的生平事迹。因为,在“闽系海军”将星闪耀的群体中,林国赓实在算不上耀眼。
  不过,探索愈深入,我对林国赓愈加感到惊奇。
  惊奇之一,林国赓为人,低调到令人难以置信。除了在福州人陈贞寿编撰的《图说中国海军史》中,有一**国赓的照片外,我竟然找不到林国赓的其他照片。
  惊奇之二,关于林国赓的生平事迹,几乎所有重要的文献,包括《厦门市志》、《福州人名志》、《民国军人志》、《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等在内,全都记载有误。例如最简单的,林国赓的生卒年,记载错了;林国赓的籍贯,记载错了;林国赓的基本履历,记载错了;林国赓所任官职、官衔,记载错了……清末、民国海军史料俱在,民国档案也已大量出版发行,那么多学者,居然连林国赓的生平事迹都搞不清,简直匪夷所思。
  惊奇之三,林国赓主政厦门,似乎一直在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一座城市。他**镇压在厦门街面为非作歹的日籍台湾流氓和本地流氓,他**镇压持不同政见的共产党人,他**镇压参加爱国运动的厦门码头工会,他甚至用**强制的手段,推动厦门市政建设。专制带来效率,一座近代化港口城市厦门,在他手中建起;专制也殃及自身,林国赓自以为是地按照国际海军惯例接待日本军舰的做法,最终让他被扣上“媚日通敌”的帽子,黯然神伤地离开厦门。
  我整整读了一个多月的民国海军档案、史料、文献、回忆录,我抄录了八万多字的笔记。我依照年月顺序,厘清了林国赓的生平事迹,我想完整地讲述历史上那个真实的留英海军少将林国赓的故事。
  下次去福州,我一定去东街口厂巷看看。那里曾有一个“厂巷林家”,厂巷林家中,出了两位留洋的海军少将:林国赓,和他大哥林献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国赓的早年生涯

  
■中华民国海军学员在英国受训——选自海军司令部编《近代中国海军》插图
  
时任海军练福坛舰队司令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的杨树庄——选自陈贞寿:《图说中国海军史》中册,543页
  
■已完工的“建安”号鱼雷炮舰——选自陈悦《近代国造舰船志》,263页
  1937年8月,老舰长林国赓在厦门焦头烂额之际,“大同”号(原“建安”号)悲壮地在长江江阴航道自沉,阻滞日军沿江进攻。
  文/图 黄绍坚
  清末留英的海军少壮军官
  1909年8月7日(清代宣统元年6月22日),清廷筹办海军处,向朝廷上奏称,留学英国、学福坛海军驾驶专业的林国赓等4名学生,已经毕业回国。
  上奏里说,这4名学生,在中国水师学堂毕业后,登舰见福坛期满,官派留学英国“鲍特司密夫学堂”(我疑心即培养初级海军军官的英国“布里塔尼亚皇家海军学院”,俗称“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和“格林里次学堂”(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学福坛驾驶、天文、战术、水雷、鱼雷等多个科目,考试合格,领有文凭执照回国。其中,吴振南等2人成绩优等,林国赓等2人成绩上等。随后,接上谕,4人都授“守备”衔,交清廷海军补用。
  在清制中,守备为武职正五品官,约等于后来的海军少校。
  兄弟将军
  关于林国赓的生平履历,包括《厦门市志》、《福州人名志》、《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等诸多文献在内,全都记载有误,且时间顺序混乱颠倒,殊不可解!我不得不费点功夫考证。
  林国赓(1884-1943年 ),字向今,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1884年出生于侯官东街厂巷(今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口厂巷),早年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
  林国赓的父亲,是位开私塾馆的教书先生。他生下三个儿子。老三默默无闻。老二就是林国赓,后来成为主政厦门长达14年、为厦门近代城市建设奠定基础的海军少将。林国赓的大哥,名叫林献炘(1883-1960年),一位留学德、奥的海军工程技术专家,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军械司司长等职,1934年授海军少将衔。1949年后,林献炘留在大陆,写下不少关于清末、民国海军方面的珍贵史料,研究海军史的人都熟悉他。1960年,林献炘在上海去世。
  像福州厂巷林家这样的海军世家,在清末、民国年间的“闽系海军”中,并非个案。福州朱紫坊的萨家、方家,官巷的沈家,马尾的魏家,法海路的陈家,七星井的林家,长乐青山的黄家……都曾将星闪耀,海军人才辈出。
  早年生涯
  1903年底,林国赓与他大哥林献炘,一起毕业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8届驾驶专业。他们同班同学中,还有福州老乡杨树庄等人。
  “闽系海军”大佬、海军上将杨树庄(1882-1934年),后来担任北京政府海军练福坛舰队司令兼闽江警备司令、闽厦警备司令、海军总司令、福建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首任海军部部长等职,对林国赓一生影响巨大。
  据林献炘回忆,当年他们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毕业后,“均派到北洋舰队练福坛”。
  登舰练福坛一年多,1905年5月,林国赓与福州老乡许建廷等人,一起被派到驻沪英国军舰学福坛,时间2年,1906年10月回国。
  海军少将许建廷,也是“闽系海军”骨干,后来担任北京政府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海筹”号巡洋舰舰长、汪伪政权伪“南京要港司令”、汪伪政权伪“海军部”政务次长等职,故居就在福州长乐市航程街道琴江村“水师旗营”南门一带。不过,或许因为许建廷后来当汉奸,福州人好像不愿意提他,《长乐市志》不给他立传,我带学生去“水师旗营”寻访时,当地人全都推说不知道这个人。
  1906年12月,林国赓与许建廷等人,再次被选派赴英国“鲍特司密夫海军学堂”及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1909年回国,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清廷筹建海军处的那份上奏。
  在清末剩余时间里,根据相关记录,1909年,林国赓任“海容”号巡洋舰枪炮大副,又担任过“通济”号练福坛舰枪炮教官。其中,“海容”号是从德国购买的、排水量2950吨的装甲巡洋舰,“通济”号为三桅单烟囱、排水量1900吨的风帆-蒸汽混合动力炮舰,被作为海军练福坛舰使用。
  悲情“建安”舰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北京政府海军部,向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呈报了一份海军各舰艇指挥官名单。从名单中可以看到,林国赓已被提拔为“建安”号舰长,与后来担任或署理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海军部部长的杜锡珪(时任“海筹”号舰长)、林永谟(时任“海琛”号舰长)、林建章(时任“南琛”号舰长)、温树德(时任“江元”号舰长)、杨树庄(时任“楚观”号舰长)等人,均为同事,足见林国赓在海军中的资历与地位。
  1913年1月8日,林国赓又与林建章、杨树庄等“闽系海军”袍泽,同时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
  不过,林国赓担任舰长的这艘“建安”号,却是一艘充满悲情的军舰。
  据陈悦先生研究,“建安”号鱼雷炮舰,参照法国鱼雷炮舰“迪波威尔”(D′Iberville)的设计,由时任福建船政的法国洋员监督杜业尔(Charles Doyere)设计、监造,1899年3月3日在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开工建造, 1900年3月3日下水,可是却只有一个空船架子。中间经历了建造经费不足、中外官员冲突等许多波折,直到在法国订购的蒸汽机、火炮等设备终于运来,时间已到1904年。
  陈悦先生感慨地写道:“至1904年,从开工开始已经分别耗去7年和6年时间的‘建威’、‘建安’(同型姊妹舰),终于完全组装完成……‘建威’和‘建安’的建造期,在(福建)船政历史上创下记录,是船政建造耗时最久的军舰”。更可惜的是,随着法国监督杜业尔被解职,“‘建威’、‘建安’二舰,竟成了(福建)船政军舰建造历史的绝唱。”
  这艘历尽千辛万苦才建造出来的“建安”号鱼雷炮舰,铁肋钢壳,船长78.58米,宽8.1米,排水量830吨,发动机7000马力,全力航行速率23节,煤仓容量180吨。军舰上主要武器有:100毫米主炮1门、65毫米火炮3门、37毫米5管“哈”炮6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2具。此外,舰上还配备1艘小轮和5条舢舨。
  “建安”号建成后,拨给南洋水师使用,首任舰长为原南洋水师“南瑞”舰管带叶伯鋆。1909年,“建安”舰编入清廷长江舰队。进入民国后,隶北京政府海军第二舰队,林国赓就在此时担任了“建安”号舰长。
  1930年,“建安”号进入上海江南造船所,进行现代化改造,更名“大同”号,军舰外形有了较大变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就在它的老舰长林国赓在厦门焦头烂额之际,“大同”号(原“建安”号)和“自强”号(原“建威”号),一起悲壮地在长江江阴航道自沉,阻滞日军沿江进攻。
  从艰难出生,到悲壮自沉,一艘“建安”舰,写满了中国海军的沧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穷困潦倒的民国海军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民国时代某次操演中,水兵在操作“通济”舰的120毫米副炮——选自陈悦《近代国造舰船志》,231页
  
■林国赓笔迹——陈亚元先生收藏
  国民政府不能解决军饷问题,海军开始自己想办法,占地盘,抢饭碗。他们最先想到的地方,便是“闽系海军”自己的家乡——福建。
  文/图 黄绍坚
  驻英、驻日海军武官
  林国赓资历老,履历齐,留过洋,当过舰长,并且还是福州人,照理说,在“闽系海军”主导的年代里,林国赓本该进一步受到重用才对。然而不知为何,他却离开舰队,转而从事军事行政工作。
  1914年10月,林国赓卸去“建安”号舰长职务,调任北京政府海军部军法司审检科科长。一年后,1915年9月,他又回到舰队,任海军练福坛舰队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7月,北京政府海军部,派遣林国赓、徐祖善等2人,赴英国参观海军战术器械。当年秋天,林国赓被任命为驻英国海军正武官。1918年8月,林国赓转任驻日海军正武官,任职到1922年。这可能也是日后林国赓被日本人视为“一向与我们有亲密交往”、却被某些国人视为“媚日通敌”的一个原因。
  但是,就在林国赓任驻日本海军武官期间,1920年3月到5月间,苏联红军、白俄军队、日军及其侨民,却在阿姆河出海口的庙街,发生武装冲突,史称“庙街事件”。中国海军4艘军舰,当时正滞留庙街,也被卷入冲突中。事后,日军指责中国海军助俄攻日,并扣留中国军舰及海军官兵。
  据台湾学者张力研究,事件交涉过程中,驻日海军武官林国赓,曾专门发电报向海军部表示:“顾事实莫由证明,以讹传讹,殊难申辩国家名誉。”他希望能查清事实情形,以便驳正日方的无理要求。仅此一事也可证明,林国赓并不媚日。
  “全军哀鸿”的民国海军
  抗战期间曾任重庆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等要职、坚持抗战到底的陈诚上将,多年后在其回忆录中,谈起抗战前羸弱的中国海防建设,依然满眼伤心:“中国海防等于零,战事一起,日本只要派几条兵舰,马上就可以封锁中国海岸线,从汕头、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烟台,一直到天津,只要很少的力量,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经济中心,使它毫无接济,毫无办法。”
  个中原因,海军人士在抗战期间就已经分析得非常透彻:“反观我国,海军经费,原甚低微,全年经济不过国币数百万元……经费支绌,未能积极建设,遂致今日海军,不足与敌争竞。”
  别说建港、买炮、造舰、培养人才了,就连最基本的海军军饷,都经常发不出来。
  1920年代的海军饷项,原由盐税项下,每月拨发50万元,本来已经杯水车薪,还往往被挪作他用。就在林国赓出任驻外使馆武官的那几年里,海军欠饷问题,愈演愈烈,几次差点酿成海军兵变。
  1921年5月,北京政府海军各舰队司令、舰长,联名致电国务院,悲哀地表示,因海军欠饷严重,“以致驻防各舰艇,势将断炊”,恳请政府迅速筹款接济。到该年11月,海军欠饷已1年有余,积欠海军饷糈达1000余万元之巨,不仅冬装军服发放成问题,甚至连舰队伙食都不能维持,海军“全军哀鸿,不能久持”。
  情急之下,1922年1月6日,北京政府驻沪舰队,派出7艘军舰到扬州十二圩监,试图截留盐税,充作军饷。一年后,这一幕再次上演。1923年3月,北京政府海军在沪开会决定,若政府再不拨发舰饷,不惜以身犯法,拟即派军舰自行扣留盐税。时任海军总司令、“闽系海军”大佬杜锡珪,也因欠饷严重,提出辞职。
  在海军强大压力下,1923年4月14日,北京政府内阁最终通过决议,从当年5月份起,每按时拨给海军经费40万元。
  虽有政府决议,但1923年5月,海军军饷仍只收到22万元,继续欠饷。6月,海军总司令杜锡珪再次提出辞职。这下北京政府急了,不得不于当年7月初,才将所欠5月份海军经费拨足。
  在南方,广州军政府海军的欠饷问题,同样严重。1922年3月16日,“肇和”号军舰水兵首先发起闹饷风潮,粤系海军各舰一致响应,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只能临时抱佛脚,答应先发1个月薪饷以救急。一年后,1923年4月14日,还是因为欠饷问题,“肇和”号士兵再次哗变,临时舰队总指挥兼“肇和”号舰长盛延祺等人,死于乱兵中。
  既然国民政府不能解决军饷问题,海军于是开始自己想办法,占地盘,抢饭碗。他们最先想到的地方,便是“闽系海军”自己的家乡——福建。
  海军陆战队占据福州马尾
  1965年,垂垂老矣的“闽系海军”骨干李世甲(1894-1970年),写下一篇回忆文章:《海军陆战队的见闻和我的一段经历》。据他回忆,清末海军改革,海军陆战队的建设,也被摆上议事日程。1909年,清廷在烟台东山炮台成立“海军警卫队统带部”,下辖步兵2个营,“实质上就是海军陆战队指挥部”。
  1922年,趁福建军阀混战之际,正为海军军饷来源发愁的北京政府海军总长、“闽系海军”大佬李鼎新,以加强福州马尾防务为由,派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副官、兼第二舰队驻京办事处处长杨砥中,率驻京、驻沪海军警卫队各1个连,南下福州增援。部队到达后,连同驻马尾的海军警卫队,组织“海军陆战队统带部”,杨砥中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统带,林忠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李世甲说:“这是北京政府海军有陆战队名称和组织的开始”。
  虽说民国时期,李世甲历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陆战独立第一旅旅长、海军马尾要港司令等要职,但上面这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叙述,并不准确。民国海军陆战队,早就有了。
  1914年12月,北京政府海军裁撤卫队,正式改编为海军陆战队。
  1917年8月,广州军政府方面,也将20个营的“省长亲军”,改编为粤系海军陆战队,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炯明。
  北京政府不甘示弱,1918年7月,增募海军陆战队4个连;10月,成立海军陆战队两个营。
  1922年10月,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杜锡珪,接到福建督军李厚基来电告急。为了保住“闽系海军”的老巢福州,也为了占地盘、抢饭碗,海军于是派出“海容”、“楚观”、“应瑞”、“通济”等军舰,驶赴福州。随即又抽调驻沪海军陆战队第6、第7两个连及驻京海军陆战队第1营第2连,由杜锡珪的参谋杨砥中统带,开拔赴闽。这就是李世甲回忆中提到的“海军陆战队之始”。
  其后,驻闽海军陆战队趁李厚基败走之际,在杨砥中领导下,大肆扩充。1923年6月3日,鉴于驻闽海军陆战队已扩编至12个营,北京政府海军部将“海军陆战队统带部”,改编为“暂编海军陆战队第一混成旅”,杨砥中任旅长。下辖2个团。
  杨砥中其人,也是正规海军出身,1913年被海军选派留学英国。但据说此人嚣张跋扈,野心较大。后来,1926年10月,在“闽系海军”大佬林建章与杜锡珪的明争暗斗中,林建章派人刺杀了杨砥中。当然那是后话。
  不管怎么说,1923年初,在杨砥中率领下,省垣福州的南台、马尾一带、及周边三都(今宁德三都澳)、长乐、连江、福清等地,竟成为海军陆战队的天下。杨砥中开始在上述地区,强行收取竹捐、海产捐。1923年5月,无可奈何的福建省财政厅,只好答应每月拨给海军陆战队6万元经费,以赎回被杨砥中强行控制的闽江厘税。
  穷困潦倒的海军,开始尝到了控制地盘当军阀的甜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军决不轻让厦门”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明信片:厦门海军医院——陈亚元先生收藏
  
曾在海军与臧致平之间负责调停、后任海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林知渊——翻拍于福州于山“辛亥革命纪念馆”
  
■1927年,林国赓签署的《漳厦警备司令部布告》——紫日先生收藏
  张毅愤愤不平地发密电告状,说“杨树庄以现款10万(元)、子弹20万(发),与臧致平交换后,则厦门完全为海军所有”。
  文/图 黄绍坚
  海军第一次进攻厦门
  省垣福州到手后,海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厦门。
  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开埠商港,厦门的军事、经济地位,不言而喻。1924年,北京政府任命的厦门镇守使张毅,在给总统府的电报中,就明确指出:“查厦门一埠,为通商口岸,入闽咽喉,关系福建大局,至为重要。得之则福建安,失之则福建危。”
  早在1920年7月,在粤桂战争中,闽、浙、海军三方面,就曾议定协同攻取厦门、泉州,并进窥福州。不过计划未能实行。
  1923年1月,北京政府海军部,任命杨树庄署理海军练福坛舰队司令兼闽江警备司令。稍后,海军陆战队也建设成熟。占据厦门,便被摆上海军日程。
  1923年7月25日,由海军练福坛舰队司令杨树庄,率“海容”、“应瑞”、“楚同”、“楚观”、“江元”等5艘军舰、及“定安”、“华乙”等2艘运输船,搭载海军陆战队第一混成旅旅长杨砥中所部2000人,从福州出发,进攻厦门。7月29日,海军陆战队占领金门。7月30日,“海容”、“应瑞”等军舰进攻厦门。驻扎厦门的北京政府漳厦护军使臧致平部,顽强抵抗。8月1日,胡里山炮台开炮偷袭,“海容”、“应瑞”等舰受伤,退回金门。驻在厦门港内的英、美、日等国军舰,为了各自利益,开始阻拦海军对厦门的攻击。
  随即,与北洋军阀、闽系海军、蒋介石等各方均有深厚关系的林知渊(福州人),出面作为中间人,调停海军与臧致平的冲突。加上厦门港连日大风,练福坛舰队司令杨树庄与海军陆战队旅长杨砥中之间,又矛盾重重,8月6日,海军舰队撤回福州。海军第一次进攻厦门失利。
  贿买来的厦门
  当时占据厦门的北洋军阀臧致平军队,实力并不强。根据时任杨化昭所部第24混成旅第2团团长兼第1支队司令官的张义昭称,臧致平虽为皖系有名的勇将,但“臧军号称一师,而实数只有一旅多人,其余多是空额”,且“臧军素来纪律不好”。
  另据后来担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等职的林知渊称,他在调解海军与臧致平的冲突时,其实签下一份秘密协议,即:改日时局有变,臧致平主动退出厦门,由海军接管。
  时会说来就来。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臧致平奉命北调浙江。1924年3月29日,海军练福坛船队司令杨树庄闻讯,率舰队及海军陆战队抵达金门。时任海军“海筹”舰舰长陈季良的正副官、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副官长的周应 马总 后来回忆说,林国赓正是在此前后,担任杨树庄的参谋长一职。
  臧致平遵守承诺。1924年4月16日,海军和平接管厦门;臧致平部退往漳州,绕了个大圈,千里回师浙江。
  占据厦门后,海军各方后来纷纷吹牛,说是自己的功劳。周应 马总  说,他自己“带一把手枪”去和臧致平谈判,“一面威胁,一面劝告,臧致平同意撤走”。后来担任南京政府海军政治部主任的林知渊称,经过他上一年的调停,“厦门全岛就这样不费一弹,落入海军之手”。时任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的杜锡珪,更是将海军占据厦门,谎报成一场激烈的战斗。他写给北京政府的战报中称:海军登陆厦门,敌军四散,残部集中在磐石炮台(今思明区大学路部队干休所),负隅顽抗。当晚,海军炮击磐石炮台。第二天,敌人终于投降。此次战斗,“毙敌甚多,先后俘敌3000余人,枪1000余枝,机关枪3架,战斗品无数。”杜锡珪兴高采烈地宣布:“我军……完全克复厦门”!一直到1964年,陈培源撰写的《海军陆战队沿革》一文中,依然沿用这个“(海军)规复厦门,臧致平战败而逃,东山、金门各县,相继克复,闽疆始获奠定”的谎言。
  其实,当年的档案说得很清楚。1924年5月17日,北京政府任命的厦门镇守使张毅,与海军争抢厦门,无果而返,愤愤不平地给大总统府军事处处长陆锦发密电告状,说:“海军虽有战舰6艘,但年久失修,无多战斗能力;陆战队不过千人,从未经过战斗,而且秩序紊乱”。海军之所以能够占据厦门,缘于“杨树庄以现款10万(元)、子弹20万(发),与臧致平交换后,则厦门完全为海军所有”。
  不过,海军占据厦门时,确实发生过小规模战斗。1924年4月16日,原臧致平部第3旅旅长李崇寅,也想趁臧致平撤退之机,占据厦门,便自封保安司令,收编在厦闽军,占据磐石炮台。眼见肥肉到嘴的海军,岂肯善罢甘休。海军各舰,通宵炮击。翌日晨,李崇寅所部投降。这就是杜锡珪所称“大败臧致平”的战功。
  1924年5月14日,厦门各界召开欢迎会,欢迎来厦的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杜锡珪、练福坛舰队司令杨树庄、海军陆战队第一混成旅旅长杨砥中及各舰舰长。杜锡珪当场明确表示:“海军决不轻让厦门!”
  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设立
  1924年5月,经北京政府大总统曹锟批准,海军练福坛船队司令杨树庄,兼摄闽口厦门警备司令。杨树庄把管理厦门的实际权力,交给他的同乡、同学、海军练福坛舰队参谋长林国赓。
  1924年6月,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成立,林国赓同时被任命为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兼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
  厦门,进入了“林国赓时代”。
  强行敛财,暴力镇压
  刚在厦门站住脚的海军,迫不急待地开始圈钱。1924年4月26日,海军发出的第一份通告,竟然是“令(厦门)当地商会(每)月筹6万元为海军费”。厦门本地商人,当然叫苦连天,派代表竭见杨树庄司令,历诉军阀混战中,厦门商民疲困至极的情形。不过,杨树庄不为所动,只答应免除其它各项杂捐(共20余项,每月约需缴费3万余元),海军经费6万元,一点也不能少交。
  1924年5月,为了海军筹款之事,厦门商会又与杨树庄协商,提出承包公卖鸦片。没想到,杨树庄竟然表示,“鸦片公卖局归海军自办”,商会不许染指。
  同时,为了更好地执行“养鸡下蛋”政策,林国赓采取强硬手段,暴力清除曾经横行厦门的流氓团伙。这种做法,倒是对厦门百姓有好处。
  1924年5月5日,3名依附日籍台湾流氓的本地流氓,被海军公开处决,其中1人被斩首、2人被枪毙。5月15日,日籍台湾流氓来挑衅,海军抓住为首的王财,又是当场斩首,于是引发双方接连数日的武装冲突。
  1924年6月,日籍台湾流氓陈跷全等人,到厦门九条巷“金凤妓院”寻衅,刺死海军侦探李有铭。海军方面,一不做二不休,于1924年6月某日,全体出动,包围日籍台湾流氓的大本营麦仔埕(今思明区大同路麦仔埕巷)。《江声报》记者鲁钝,对此役作过精彩的描述:“于是,侦探队在总动员之下,或则化装为乞丐,或则为卖蛇者,或为饿殍,或作醉汉,于是日下午三时先后出发,埋伏于麦仔埕前后左右。时间既届,由二探先开枪,伪为相斗,然后合拢包围,先后投掷火球、火把,火烧麦仔埕。枪声既发,军队继至,火攻达二时许,(日籍台湾流氓头子)陈粪扫率众且战且走。是役,陈爪牙多受伤。搜索余烬,烧死台人一人,女给一,其余俱被遁走,麦仔埕陈粪扫之‘聚义堂’,则全毁于火。”这一事件,史称“台探事件”。
  “林国赓时代”,就这样在厦门人喜怒交加的情绪中,揭开了它的序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tr][/tr]


主政厦门的民国海军少将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日本侵略者对厦门的进攻——选自1939年日本陆军省情报部、日本海军省军事普及部联合编撰:《靖国的绘卷》之《支那事变绘卷》图15
  
■1934年初,“闽变”被镇压后,林国赓与其他人的合影(局部)——紫日先生收藏
  
■袁玉春绘制的1938年《厦门海军防御战示意图》——选自武月星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第78页
  苦心经营厦门十几年的海军司令林国赓,整支队伍被陆军157师缴械,自己被擒,堪称奇耻大辱。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内幕?对厦门的抗战与沦陷有什么样的影响?
  文/萧春雷 图/黄绍坚
  军阀混战的时代,什么都不如割据一块地盘,征收赋税重要。穷困潦倒的民国海军,坐等军饷不至,最后也变成了军阀,直接争夺港市,以控制关税。因为实力太弱,他们只抢到了厦门一处,所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厦门,出现了海军司令主政的奇观。民国海军的最大帮派是闽系,所以这个海军司令是福州人林国赓。
  闽系海军将星如云,少将林国赓只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很少人关心。但他从1924年6月到1938年1月,统治厦门长达14年,给这座城市打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林国赓是铁腕人物。厦门近代的城市建设始于1920年,雄心勃勃,却举步维艰,连一条800米长的开元路都迟迟无法竣工。林国赓来到后,大刀阔斧,派出军队强拆强建,把厦门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至抗战前,共修建了主、次干道63条,加上一般街巷,街道总数达360条。不论他的手法如何粗暴,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可以行驶汽车的骑楼街,加上公园、公厕、市场、码头等公共设施,让厦门从一座古代城市,转变为一座近代城市。
  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采。鹭江道、中山路、大同路、思明路、中山公园、八市、第一码头……斑斑驳驳,那些老旧的建筑,到处显露出民国时期的美学风尚,它们变成了厦门这座城市最直观和最重要的历史维度。我想,只要厦门老城区还在,林国赓的印迹就不会飘逝。
  有段时间我试图了解林国赓,很奇怪,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并且矛盾重重。有人说他独断专行,有人说他相当开明;有人指责他贪污腐败,有人表扬他清廉自持;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知道,一方面他组织便衣侦探,与日本浪人肉搏,狠狠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他又被指控与日本领事勾结,准备“叛国通敌”。仇日?亲日?到底哪个是真实的林国赓?
  最离奇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军157师师长黄涛进驻厦门,第一件事居然是扣押林国赓。大敌当前,驻厦陆军与海军却发生“内讧”,匪夷所思;而苦心经营厦门十几年的海军司令林国赓,整支队伍被一支小小的客军缴械,自己被活捉,堪称奇耻大辱。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内幕?对厦门的抗战与沦陷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绍坚的文章,细细爬梳史料,为我们掀开神秘人物林国赓的面纱。文中纠正了不少流行的错讹,更首次披露了大量历史内幕,对于我们了解厦门的现代历史,弥足珍贵。本报5月22日“最厦门”已刊出“揭秘林国赓”专题上篇,现刊完下篇。







管理回复 编辑支持 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海军苦守厦门
20160619厦门网 2016-06-19 00:00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1933年,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签发的奖状——陈亚元先生收藏(左图)
  
■1927年,厦门市政督办公署颁发的执照,由“督办林国赓”签名——紫日先生收藏(右图)
  
1938年5月,厦门抗战殉职海军将士——选自陈贞寿:《图说中国海军史》,下册,第783页
  在海军掌权的年代里,厦门满街“扣卡溜”。闽南人满腔郁闷,却无可奈何——这也为1938年厦门的陆海军之争,埋下一个伏笔。
  文/图 黄绍坚
  厦门满街“扣卡溜”
  2011年,福州籍作家郑成钟,出版了纪实作品《海路的跋涉》。他自己说,这是一部“有关民国海军的纪实性历史书籍”。
  在《海路的跋涉》中,有一节“为非作歹”,形象刻画出1924年海军占据厦门后的情形:“海军接管了(厦门)地方的一切机关。由于人手少,大批福州人乘坐英商轮船公司的轮船从福州、香港蜂涌入厦门找关系求工作。街头上只听见满坑满谷的福州话充斥市面,福州人走路的神态也格外精神,他们以为闽系海军占了厦门,厦门就是福州人的天下了。可是,并非你是福州人就可以找到工作的,尤其是找到好的工作。地方主要机关的首长都是由姓杨、或姓蒋、姓吴的人担任,因为姓杨的是杨树庄的家族,姓蒋的是杨树庄的妻族,姓吴的是杨树庄的母族。如厦门道尹由司令部秘书长吴山兼任,警察厅长杨遂,思明县长杨寿图,电报局长蒋揆,海关监督王君秀,副盐运使苏苍,水警署长林又新,二五税局长杨裕聪,盐务局长蒋质庄。其他如烟酒、印花、大小捐的局所,乃至于船牌捐、菜馆捐、妓捐和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的主管人,也大多是姓杨、姓蒋、姓吴的。当时省里以及厦门街头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是‘厦门是杨、蒋、吴的天下’。”
  郑成钟的描写,绝非虚构。当年担任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卫队营第三连连长、营长的刘刚德,写下同样回忆:“海军登陆(厦门)后的第一步工作,便是忙于派人接收各机关,连直属中央的国税机构也统归掌握。其初人手缺乏,颇感粥多僧少,供过于求。但很快,英商德忌利士轮船公司行走于福州-香港间、每隔三天航行一次的定期班轮,每次过厦(门),必满载大批福州人蜂拥上岸,各找关系,要求工作,至此又成另一种现象了,那就是(在厦门)福州人满坑满谷,人多为患……”
  福州话里,逛街叫“卡溜”,去逛街叫“扣卡溜”。因为福州人说话老是“卡溜卡溜”的,私底下,闽南人给福州人起的外号就叫“扣卡溜”。
  在海军掌权的年代里,厦门满街“扣卡溜”。闽南人满腔郁闷,却无可奈何——这也为1938年厦门的陆海军之争,埋下一个伏笔。
  杨树庄的心腹将领
  林国赓卖力地任用杨树庄的本族、妻族、母族人到厦门任职,缘于他是杨树庄的心腹将领。
  要说明这一时期林国赓与杨树庄的密切关系,须同时理顺一下驻厦海军领导机关的变迁。
  简单地说,1923年1月,因福建军阀混战,人心惶恐,闽省宣布戒严。海军趁机扩大在闽势力,1月28日,成立“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由林国赓的老同学、时任海军练福坛舰队司令杨树庄,兼任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随后,大约在1924年初,显然得到杨树庄力荐,林国赓被任命为海军练福坛舰队参谋长。1924年6月,杨树庄率海军占据厦门后,设立“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由林国赓兼任厦门海军警备司令。
  1925年2月6日,杨树庄升任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2月22日,当时还只是海军上校的林国赓,竟然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公署参谋长,直到1926年6月,足见杨树庄对他的倚重。
  不过,鉴于厦门是海军唯一控制的城市,攸关海军饷糈利益,林国赓一直守在厦门。1925年6月,林国赓又被杨树庄任命为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兼厦门海军警备司令。1926年9月,林国赓正式担任北京政府厦门海军警备司令(此前一直都是兼任)。
  1927年3月14日,在蒋介石的同学、福州籍政客林知渊等人联络下,海军易帜,正式宣告归属国民革命军。蒋介石论功行赏,陆军背景的林知渊,被蒋介石钦定为海军政治部主任兼海军党代表。1928年3月,成立国民党海军特别党部,海军总司令杨树庄担任特别党部主任委员,林国赓与陈季良、陈绍宽、曾以鼎、李世甲等“闽系海军”骨干,一起被选为海军特别党部监委、执委。
  从1926年7月到1927年7月,据说林国赓还曾两度担任“通济”号练福坛舰舰长一职。不过,时间、军衔等细节都对不上,存疑。
  海军易帜后,林国赓一仍其旧,坐镇厦门。1927年8月,林国赓就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当年12月,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部将福州、厦门防务分开,林国赓换了个头衔,担任南京政府海军漳厦警备司令部司令。1928年4月,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部又设立海军厦门要港司令部,林国赓以海军漳厦警备司令身份,兼任海军厦门要港司令。19路军入闽掌权后,1933年1月,海军漳厦警备司令部撤销,林国赓专任海军厦门要港司令,并一直任职到1938年1月他灰头土脸离开厦门为止。在此期间,1934年1月10日,杨树庄病逝于上海,并未影响林国赓继续主政厦门,可见海军部对林国赓在厦门工作的肯定。
  上述变来变去的机构名称、官职名称,或许会让普通读者感到头晕。可是,这正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杨树庄的心腹将领,林国赓为了海军利益、苦守厦门这块地盘的真实写照。
  少将疑云
  说起来,林国赓在海军中的官运,远不如他的广东黄埔水师学堂同班同学杨树庄,也不如和他一起官派留学英国的同学许建廷。
  1913年1月8日,林国赓与杨树庄、林建章等人,同时被授予海军中校军衔。
  其后,杨树庄在海军中进步神速:海军上校(1914年)、海军少将(1921年)、海军中将(1924年)、海军上将(1929年),并先后担任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首任海军部部长等职。
  后来当汉奸的许建廷,当年发展也算正常:1916年升海军上校,1923年升海军少将。
  林国赓却很奇怪,虽然先后出任驻英、驻日海军正武官,但他在海军中校军衔上,一呆就是9年半。直到1922年8月,林国赓才被升为海军上校。杨树庄担任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之后,1925年7月,身兼海军总司令公署参谋长的林国赓,终于成为海军少将。
  即使这个海军少将,林国赓也当得面目可疑。根据《北京政府时期海军将校名录》记载,1925年7月15日,林国赓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20年代,林国赓先后担任的厦门海军警备司令、海军厦门要港司令等职,都是少将简任级。从常识来说,1925年林国赓成为海军少将,合情合理也合法。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军人员授衔名录》和《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志:1912-1949》这两份文献,却异口同声地说,直到1935年9月,林国赓才和曾以鼎、李世甲等人,同日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一名军人怎么会两次被授予少将军衔呢?这在民国海军中屈指可数。
  我特别注意到,与林国赓有着同样奇怪经历者,还有他命运多舛的大哥林献炘。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职官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军械司司长的林献炘,“1934年升少将”。这也正常,海军部司长,也是少将简任级。可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军人员授衔名录》却说,林献炘直到1947年11月才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又是一位两次被授予少将军衔者。
  在民国时期异常复杂的海军人事丛林里,这一对来自福州厂巷林家的将军兄弟,不知得罪了哪位海军大佬,以至于连个少将都当得不明不白。林国赓究竟是在1925年7月、还是在1935年9月成为海军少将?至少根据目前档案来看,无法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独断专行不得人心
20160619厦门网 2016-06-19 00:00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中华民国对荷外交后援会”于1931年出版的《反荷运动专刊》封面。
  
■画面正中为厦门市公安局大楼。该地位于厦门城中央,清代为福建水师提督衙署,民国时期为厦门海军司令部。
  
■现海军码头与虎头山。
  邹韬奋再撰《厦门当局袒荷之荒谬》,笔力如刀:“林国赓倒行逆施,实为全民族的公敌。”
  文/图 黄绍坚
  重用流氓
  虽然毕业于法律传统深厚的英国,但林国赓显然不是一位遵纪守法的海军司令。林国赓将厦门视为海军禁脔,予取予求,颛权自恣。他不仅重用杨树庄的亲属在厦任职,而且重用福州流氓林明和厦门本地流氓头子李清波,帮他治理厦门。
  据刘刚德回忆说,1924年海军占据厦门后,林国赓“起用了一个福州人林明,为司令部的侦探长,随时协助警察厅清理盗窃案件。林明本身就是一个大流氓,在闽南一带游荡了好多年,对于厦门情况特别熟悉”。林明上任后,很快故态复萌,贪赃枉法,官、贼一体,犯下大案,被人赃俱获。“在这物证人证一切具备之下,林明真是死有余辜的了,可是林国赓还一味庇护……仅仅把他转解到了(福州)长乐监狱寄禁,不作处理。辗转半年以后,(林明)却又(被派到漳州)得到继续起用。”
  也许时间久远,刘刚德的记忆略微有误。福州流氓林明,当年担任的是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缉私队(后改为特务队)队长。
  林明的缉私队里,还有一位副队长李清波。1924年冬至1925年初,李清波还短暂兼任过厦门海军警备司令部警卫营营长 ,足见林国赓对他的信任。
  但这位李清波,却是一位厦门本地大流氓。默君《厦门的各角头流氓》一文中称,当年横行厦门的角头好汉(流氓)帮派中,有“草仔垵派”,活动在虎头山脚(今思明区镇海路与鹭江道交汇处附近)、太古码头(今鹭江道和平码头客运站附近)、水仙宫(今水仙路与鹭江道交汇处附近)一带。“草仔垵派”的流氓头子,正是李清波。
  1924年6月,“火烧麦仔埕”事件(“台探事件”)发生后,在日本人强硬抗议下,双方协商许久,最后,李清波被推出来,作为替罪羊处死。1925年初,尴尬的林国赓,只好以厦门海军警备司令的身份,亲自兼任海军警卫营营长。
  “打倒林国赓”
  199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特区大辞典》“林国赓”辞条中,一方面肯定林国赓主政厦门期间,“扩展市区,推进厦门市政建设”的贡献,同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林国赓“在任期间,媚外压内,大肆搜捕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破坏中共地下组织和工运领导机关,屠杀罗杨才、杨世宁、李国珍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
  此言不虚。曾任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的叶清泉 ,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27年春,蒋介石准备清党。当年4月9日凌晨,林国赓派林明等率侦探100余人,包围厦门总工会筹备会,逮捕罗扬才、杨世宁、黄埔树等人。天亮之后,厦门妇女协会、农民协会、码头工会等组织,相继举行**抗议。林国赓派人“出面欺骗工人说,林司令因罗(扬才)等在外活动有危险,为保护他们安全,故请他们在司令部协商,今天晚上当放他们回去。工人被骗解围。”第二天,林国赓“竟下令实行全市特别戒严,禁止集会**。白色恐怖笼罩全市。”
  须知林国赓在厦门公开镇压共产党人,比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清党”还早3天。
  从此,共产党人与林国赓结下深仇大恨。1929年5月,地下党杂志《厦门工人》第7期上,发表署名“力”的文章,标题就是《打倒林国赓!》。同年6月23日,地下党中共厦门市委、团厦门市委,联合发出《为“沙基惨案”4周年告民众书》,再次号召:“反对国民党干涉群众的自由!打倒林国赓!”1930年,厦门大学学生爆发争取半价乘坐公共汽车权利的斗争,厦门地下党在《烈火》杂志上,再次发文痛批林国赓:“剥削汽车工人、欺骗汽车工人的,是国民党军阀林国赓及汽车公司的资本家”。厦门地下党希望,厦大学生应该“走上斗争的道路”。
  在共产党人眼中,林国赓不仅欺内,而且媚外。据叶清泉回忆,在镇压共产党人之前,“1926年5月9日,厦门大学学生……发动纪念国耻示威**……当时林国赓媚外,恐怕赴鼓浪屿示威会引起日领(事)不满,乃令厦鼓(厦门-鼓浪屿)渡船停航,断绝交通,赴鼓(鼓浪屿)**群众没法过海”。随后,林国赓又软禁群众代表,引发群众抗议,“高呼‘打倒林国赓’口号”。
  “全民族的公敌”
  林国赓主政厦门14年间,引起轩然大波者有两件事,一件是1930年底的“萧案”,另一件是1938年厦门的陆海军之争。
  对于“萧案”,受害者萧信庵女士写有《弱女孤行途遇危险记》。当年《申报》也作过详尽报道,仅1930年相关报道就达50篇。为此案而成立的“中华民国对荷外交后援会”,并于1931年出版《反荷运动专刊》。资料可谓丰富。
  概括地说,1930年夏,原在首都南京中区实验学校任教的萧信庵女士,受荷属南洋安汶岛(今属印尼)培德学校之聘,出国任教。8月13日晚,萧女士从上海搭乘荷兰渣华轮船公司(Juva-China-Japan Lyn)“芝巴德”号(Tjibadak)轮船,前往安汶。途中,出海晕船、又孤身旅行的萧女士,竟先后遭到该船荷兰籍大副兰鞍奇(H.W.Lvaing)、二副雷第马开(J.C.Rademakw)的多次猥亵、**。萧女士向船主亚尔氏(D.P.Als)哭诉,船主竟串通船上医生白林古(G.H.Bringow),诬陷萧女士有神经病。到了荷属南洋望加锡港(今属印尼),侨胞闻讯,义愤填膺,代向当地荷兰殖民法庭起诉,但法庭竟判两位荷兰籍被告无罪。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联想起数百年来在荷属南洋群岛,华侨、华人屡遭荷兰人驱逐、虐待、屠杀的历史,由京(南京)、沪学界、侨界发起,以上海为中心,成立“中华民国对荷外交后援会”,发动抵制荷兰渣华轮船靠岸的运动,并强烈呼吁南京政府外交部出面,要求荷兰人道歉、惩罚罪犯。这就是由“萧案”引起的“反荷运动”。
  这场运动中,厦门也成立“援萧委员会”。厦门海员工会的表现,尤为坚定。邹韬奋先生1930年11月发表文章《欲盖弥彰的兽行》,盛赞厦门人的表现:“闻厦门已对渣华断绝营业关系,渣华轮在该处无业可营者共有8艘之多……我们愿竭诚对厦门同胞顶礼致敬。”
  不料,当年11月14日,主政厦门的林国赓,竟公开取缔厦门抵制渣华轮船的行动,并派兵驱散海上纠察队。11月19日,海军漳厦警备司令部又发出布告,称“萧案”已由外交部交涉,禁止在厦门抵制渣华轮船。同时,林国赓命令海军侦探,将派到厦门指导抵制行动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观察员王戎(福州籍),强行押解出境,并威胁王戎说:“苟非同乡关系,则必立即逮捕,严予惩办!”
  林国赓此举,令全国愤慨。11月30日,邹韬奋再撰《厦门当局袒荷之荒谬》,笔力如刀:“林国赓倒行逆施,实为全民族的公敌。”华侨联合会、海员总工会、上海市民联合会等数十个团体,一面联名致电林国赓,公开挖苦他“一味畏葸,受辱而不知耻,宰割而不知痛”,另一面联名致电福建省政府,请求闽省政府将林国赓撤职查办。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则致电南京政府海军部,称林国赓“媚外排内,利令智昏……以本党治下之官吏,助长帝国主义者之淫威”,请求“迅将林国赓严加撤办”。上海各界援萧反荷大会,更致电南京国民政府,痛斥林国赓“以其枪杆,压我民众,此诚天地所不容,神人所共愤”,吁请惩办林国赓。
  不过,当年厦门是“闽系海军”的天下。举国舆情汹汹,林国赓却安然无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陆军活捉的海军司令
20160619厦门网 2016-06-19 00:00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1937年9月1日《江声报》1版上发表的《林国赓启事》——缩微胶卷翻拍,厦门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提供
  
■1938年,日本侵略者拍摄的厦门岛五通海岸防登陆铁丝网——选自1941年日本海军省海军军事普及部编纂:《光辉的忠诚——支那事变报国美谈》第9辑插图
  
■日本侵略者侵略厦门的铁证:1938年5月,顷刻之间,厦门岛遥遥在望——选自1941年日本海军省海军军事普及部编纂:《光辉的忠诚:支那事变报国美谈》第9辑插图
  
■侵厦日军绘制的1938年日军进攻厦门示意图——选自1942年日本读卖新闻社编辑局编纂:《支那事变纪实》第10辑
  几乎没有学者注意到,1937年8、9月间发生在厦门的这场陆、海军之争,为次年厦门沦陷,埋下巨大隐患。 文/图 黄绍坚
  奠定厦门近代化城市基础
  曾经主政厦门长达14年的林国赓,在不同人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象。
  共产党人笔下“欺内媚外”的“国民党军阀林国赓”,邹韬奋笔下“全民族的公敌”林国赓,华侨团体笔下“甘作帝国主义走**”的林国赓,到了《民国厦门市志》中,全然不见踪影,惟余通篇溢美之辞,盛赞林国赓“改革市区,不遗余力。筑马路,辟新区,建公墓,设农场”,“十余年间,殚精竭虑,任劳任怨”,方使“昔日湫溢嚣尘”的厦门市区,“顿臻整齐清洁”,发展成一座近代化城市。
  说起林国赓对民国厦门市政建设的贡献,是个大话题,香港周子峰博士《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1900-1937》一书,条分缕析,颇为详细,感兴趣者可以参阅。
  另据厦门地方史学者李启宇先生归纳统计,在林国赓领导下的民国厦门市政建设,共开辟新区35处,新辟(市区)地盘总面积约1300余万平米,是旧市区面积的3.24倍。改造后的厦门市区海岸鹭江道,沿岸14个码头依次排列。市区共修建主、次干道63条,总长度33.44公里,加上一般街巷,街道总数达360条。市区新建民房13500余号,居民住宅面积达340余万平方米。全市还建有3座公园、9个菜市场、20座公共厕所。李启宇先生感慨写道:“正是有了林国赓成功的厦门市区改建……历史才在漳(州)、泉(州)之间硬生生地崛起一座厦门城,形成厦、漳、泉金三角。厦门着实应该感谢林国赓。”
  与日本海军司令互相拜访
  曾任海军陆战队独立第一旅旅长的杨廷英后来回忆说,按照国际间海军礼节惯例,和平时期,凡外国进港军舰,如系司令的旗舰,当地海军司令一定互相拜访。
  但是,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军舰仍在厦门港进进出出,独断专行的林国赓,仍“与日本海军司令的互相拜访,已福坛为常事”,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和平表象背后,闽系海军控制下的海防要塞厦门,也感到防备力量不足。时任海军(福州)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称,当年海军驻厦兵力,实际仅有海军陆战队第二独立旅第三团,团长为林耀东(一说尹家勋),外加1个保卫厦门各炮台的海军“护台营”,受海军厦门要港司令林国赓统一指挥。
  为加强厦门防卫,1937年8月27日深夜,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陆军第157师(陈济棠系粤军 )师长黄涛,率下属练惕生旅,逐次进驻厦门,黄涛兼任厦门警备司令。
  厦门的陆、海军之争
  谁也没想到,黄涛刚到厦门,立刻闯下大祸。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撰的《中国方面海军作战》一书,如是描述这场冲突:“(1937年8月27日)进入厦门的中国军(指陆军第157师),监禁了一向与我方有亲密交往的厦门要港林(国赓)司令,解除了该司令指挥的(海军)陆战队武装,并占领了全部炮台、兵营……当夜在鼓浪屿的便衣队人数急剧增加,包围了总领事馆,形势非常紧迫……28日上午(驻厦日本领事)高桥……随即急速完成(在厦日本侨民)撤离准备……同日18时30分撤离厦门。”
  时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派驻厦门与第157师联络的“闽系海军”骨干杨廷英的回忆,更加具体。他说,籍贯广东蕉岭的黄涛,“素常骄纵,性情又极急躁”,只信任自己广东梅县老乡、师部政务处处员管平。管平驻在厦门,见林国赓屡次出面接待日本军舰,又听到不少闽南人说林国赓坏话,因此怀疑林国赓叛国通敌。
  在没有证据情况下,1937年8月27日拂晓,157师师长黄涛,派兵包围驻厦海军陆战队、海军厦门各炮台及海军“护台营”,将海军全部缴械,关到南普陀;上午8时,157师又包围海军厦门要港司令部,将警卫连缴械,并活捉了一身戎装、正在办公的林国赓。
  大敌当前,自己人却闹内哄,举世错愕。当天,收到消息的海军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即致电福建省主席陈仪,强烈抗议。在陈仪直接干涉下,翌日上午8时30分,林国赓获释。被缴械的海军,随即也发还武器。
  黄涛仍不死心。1937年9月1日,黄涛通过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军医署署长张建,向蒋介石发秘电,诬告林国赓卖国通敌:“厦门要港司令林国赓,与日领(事)勾结,拟利用陆战队为工具……以厦门为北平第二,一旦有机,即成立所谓厦门治安维持会,供日(本)驱策,为日(本)变相走**。”张建还帮黄涛圆场:“厦门地居险要,环境复杂。黄师长驻守该处,责任匪轻,虽事先未经请示,而时机所迫,处置或有可原。”
  林国赓也愤愤不平。1939年9月1日,林国赓在厦门本地《江声报》头版,公开发表《林国赓启事》,称:“(国赓)被扣原因,谓有勾结敌人、蓄意叛国、组织傀儡政府嫌疑罪名,加重一等……国赓……自行悔过一语,尤属淆乱听闻。诚以罪状果有应得,固非因受惑而悔过所可了事。否则(国赓)行为坦白,绝无受惑,有何悔过?”
  对黄涛、张建等人的诬告,蒋介石不为所动。但陆、海军在厦门兵戎相见,令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大为恼火。当事双方,被各打五十大板:1937年9月初,驻厦门的海军陆战队第二旅第三团,被调往福州长乐整训。驻屿仔尾等处炮台的海军“护台营”,也被调往福州。1938年1月12日,粤系陆军第157师,奉令调离福建,厦门防务由蒋军旁系、陆军第75师宋天才部接管。黄涛本人被撤职留任,戴罪立功。其后,1938年1月,“闽系海军”掌控下的海军部,赌气地将熟悉厦门情况的林国赓,调任海军部军衡处处长,摆出一副对厦门甩手不管的架势。
  临阵换将,临阵换兵,甚至临阵撤兵,皆为兵家大忌。几乎没有学者注意到,1937年8、9月间发生在厦门的这场陆、海军之争,为次年厦门沦陷,埋下巨大隐患。
  黄涛本人,似乎也意识到自己闯下的这个大祸。后来在回忆文章里,黄涛对这次由他挑起的驻厦陆、海军之争,一言不发。
  余生岁月
  现在回顾厦门这场陆、海军之争,可以发现,其中有陆军与“闽系海军”的矛盾,有闽南人、福州人(“闽系海军”)、客家人(157师)之间的矛盾,有闽、粤省际冲突的因素,有林国赓独断专行、黄涛刚愎自用的个人性格缺陷,也有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
  郁闷的海军少将林国赓,灰头土脸地离开自己主政长达14年、为其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厦门。1938年1月,林国赓调任海军总司令部军衡处处长,同时兼任海军作战训练研究会研究员。
  1941年10月,林国赓调任重庆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舰械处处长。不过,时值抗战最艰难的岁月,海军作战舰艇,事实上已全军覆没,舰械处长几乎无事可做。
  1943年9月,林国赓病逝于海军总司令部舰械处处长任上。
  林国赓一生,获得勋章不多。北京政府时期,1918年1月,授四等文虎章;1920年1月,授四等嘉禾章。南京政府时期,1935年6月,授海陆空甲种一等奖章;1936年11月,授四等云麾章。此外,1936年7月,林国赓还与他大哥林献炘等人,一起获颁“努力国民革命勋绩”。
  一生低调的林国赓,妻子、子女情况不明。刘琳、史玄之两位先生说,林国赓有位孙子林越,林越是位地铁建设的高级工程师,已移居美国多年。2003年10月,林越专程回到厦门,在鼓浪屿漳州路上,找到了祖父林国赓的寓所。“当地老人都知道那里曾经住过了一位海军将军,称其抗战有功。这让林越很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5-9 20:10 , Processed in 0.0747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