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1140|回复: 6

蔡襄到底在哪里读书而后成材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襄少年时候在何处读书,受谁教授历来意见不一。现据有关史料寻踪,予以辨证,陈述如下。
“幼学于乡序”           蔡襄诞生地叫蕉坑。它位于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东宅村。上自赤岭龙头间,下至九社宅兜溪东南一带(即今九社村荣陵坑)。此地背靠群山,面向东海,枫江自北向南蜿蜒曲折流入湄洲湾。地理位置优越,地质地貌奇特,地面覆盖着紫色的泥土。该紫泥跨溪越水,环亘六七里。民间有七里紫金土之传说,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在赤岭龙头东南麓那个小村庄就叫蕉坑。近看是一丘陵地,远瞧却似一只眠睡的豹子。蔡襄出生于农家,父亲蔡王秀 是个农民,勤劳严谨,热心于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惟善是举,乡里人称之为长者。欧阳修在为蔡襄撰写《墓志铭》中云:“自晋从事中郎克以来,世有显闻。其后中衰,隐德不仕。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蔡襄在自述自己身世时,也多次说出身于农家。如在《读乐天闲居篇》云:“嗟予出寒素,家世尝力农。”既是农家子,说明蔡襄长大后宦游居官,全凭个人奋斗,并非*家势显位恩荫。那么,蔡襄少年时代在何处读书呢?原来,蔡襄父母亲都有文化,对子女从小就授予文化知识,蔡襄4岁起就跟随父母亲读书识字,时卧牛山下有一家私塾,5岁时蔡襄常常带3岁的弟弟到此玩耍,听私塾先生教生童读书,兄弟俩也跟着读起来;见生童写字,也跟着写起来。他初时用柳枝在地上练福坛写字,还不时背诵诗词,“幼而从学,龆齿乞之岁,偶能福坛诗赋”(蔡襄《上运使王殿院书》)。父母亲不仅教孩子读书识字,灌输“忠、孝、仁、爱、信、义”儒家思想,而且还培养蔡襄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坚强意志。蔡襄家居卧牛山之麓,屋后有一片青松翠柏,门前有一株高大的松树,母亲常常指松树启发蔡襄:松树不畏寒冬腊月,依然苍茏挺拔于山崖,任凭风雨飘零摇晃身躯,它仍郁郁苍苍。你要学青松高风亮节,从小用功读书,长大后忠国惠民。母亲的教诲,小蔡襄铭记在心。到了入学年龄,父母便送蔡襄进乡序读书。蔡襄在《杨公明墓表》中写道:“予幼学于乡序”。蔡襄所以能幼学于乡序,跟当时社会环境分不开。当时正值宋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不久,汴宋王朝虽每年要向辽缴纳银两、物品,但战争少了,国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宋王朝利用天下太平一时的机会,采取文化考试来选拔人才,这样极大吸引全国读书人,许多莘莘学子缅然而起。仙游县虽处于南方僻壤的海滨,但文化教育极为发达。蔡襄曾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记述当时文化教育兴盛的情况:  “宋兴,复以文辞官人,四方学士缅然而起。……兴化军属县三,仙游才为中县。然乡闾右学,后生不儒衣冠,不得与良家子弟齿。岁时即先生旧德,以指授经术。其为词章,相与讲导,锻成一律,进取科第。……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在仙游县这种社会文化非常普及的良好氛围中,一些落第的儒士便在本村开书馆授徒,或被聘到外地书馆去教书,当时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开办书馆或私塾。《枫亭志》载:唐永徽至开元年间(650—741年),塔斗山东禅院和尚已创办青螺书院,王审知治闽时,改为会心书院。“南宋康忠顺陈洪进以
及蔡京、蔡卞兄弟皆就读于会心书院。”该志还记载,家塾为书香人家所设,为教育子弟,或亲自执教,或任聘儒士、秀才来家执教。宋代枫亭许姓、蔡姓均设有家塾。蔡襄所说的“幼学于乡序”,就是进入本村庠序读书。  蔡襄幼学时十分用心,进步很快。不仅会背诵许多诗词,还会应用学过的诗词规劝人。传说有一次,郡守差役到蔡襄家逼迫征粮,态度粗暴,幼少蔡襄心里不平,便对差人献诗云:“老母堂前补敝裘,教儿好好见公侯,人生自有相逢处,一点春风在笔头。”差役听后,有所感悟,改变态度急速离去。
跟随外祖父就读         蔡襄在本村乡序读了几年书受到启蒙教育后,9岁起就同弟弟蔡高到惠安涂岭虎岩寺水岩洞外祖父卢仁开设的书馆读书。清代陈澍编的《螺阳文献》载:“……襄尝读书虎岩寺,公母卢太夫人,惠产也,舍官贤而系于此,示其有别也。”《泉州府志·山川》载:“惠安县伏虎岩,在昆仑山南,上有清泉,石室。宋僧道养隐此,能伏虎,岩石虎其下蔡忠惠襄母卢氏家焉。襄尝读书于此。”伏虎岩寺至今尚在。它位于泉州市肖厝区土岭镇(原为惠安县土岭镇)虎岩村。村后半山坡上趴着一块巨石,远看似一只乌龟向山下池塘爬去。**微微隆起,**下面是一塘池水,叫龟池,池水常年碧绿常清,长年不涸,虎岩禅寺就建在龟背上,可谓风水宝地。寺不大,单层一间,但作为教室绰绰有余。现有寺系民国时期修葺的。往上登,离虎岩寺十多米高的半山腰,还有一座寺,叫云坞家夏,寺旁岩石嶙峋,间有石室、石洞。伏虎岩耸立寺旁,蔡襄手书的“伏虎”两个摩崖大楷,还虎虎生气。岩石间林木苍郁,环境幽静,是个读书的好去处,据寺中老僧介绍,虎岩寺原有寺志记载蔡襄小时候在寺里念书的事,因寺志失传,仅存口碑。蔡襄外祖父卢仁,字惟良,惠安县圭峰乡人。他青年时期跟随张南轩先生读书。专攻经史,又善于古文,他能写一手好文章,在惠安县颇有名气,被誉为惠安当代名士。卢仁参加过几次进士考试,累试不第,家境亦逐渐贫穷,只好在家乡涂岭伏虎岩寺开书馆,以教书为生,*微薄的束修来维持生活。卢仁家庭虽穷,却有“不肯一毫干求于人”的品质。且教书非常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不仅教风正派,而且教学方法灵活,循循善诱,善于启发,能极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卢仁对自己的儿子卢锡,外孙蔡襄兄弟要求同样非常严格。平时“不令稍懈”,勤于课读。由于卢仁严格课读和言传身教,促使蔡襄兄弟勤奋学福坛,进步很快。《泉州府志》记载:“蔡襄兄弟至晚仍读书于惠安伏虎岩石室。”蔡襄在《祭弟文》中回忆这段学福坛生活时写道:“吾于汝,爱为兄弟,而 学业为朋友,每聚义勇夕,若出入经、史、记、传,浩博贯穿,吾不在汝右,逮根诸理论,吾或为先焉。”在《上运使王殿院书》一文中也说:“既而孜孜刻志,临文自省,不陷邪说于师道夕废之世,自强不息。”  蔡襄兄弟在伏虎岩读书,不仅得到好老师的教诲,也遇上同窗好友卢锡和杨公明,获其帮助,得益不少。卢锡是蔡襄兄弟的舅父,杨公明是卢仁得意门徒,他们都比蔡襄兄弟年长,学福坛又非常专心、刻苦,学业成绩优良,蔡襄兄弟在夜间温福坛功课时碰到难题,经常向他们请教,获得释疑。蔡襄为杨公明撰写《墓表》时说过:“……与公明并研席者数年。公明居一室,方床,环列册书,而饮食寝休于其中,早夜读诵不休,群居谈噱,终日过耳,若无人笑语者,于是博通经史。”杨公明年纪比蔡襄大,学福坛勤奋,立身厚重,严于律己,蔡襄把他作为自己学福坛的榜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襄兄弟逐渐懂事,他们不仅认真课读,而且还常常听杨公明,卢锡等人谈论时弊。此时,正值宋仁宗初期,天下太平时间久了,官吏骄横,贪赃枉法成风,物价成倍上涨,冗官、力役、贼盗增多,给农民带来不少的苦难,对青少年学生也产生很大影响,不少学生对朝廷蛮横的官吏不满。蔡襄出生于农村,对农民的苦难和呼声,耳闻目睹,不仅产生极大的同情心,而且逐渐萌发关心国家、关心时事的理念,形成清政爱民的志向。蔡襄在杨公明《墓表》中还写道:“予观公明而自省,日益修励,即戏言小失,亦愧公明之知者,予之道获益予公明也久矣。”杨公明鼓励蔡襄,长大后要诚正立身,高其品节。公明的话对蔡襄启迪很大,直至公明逝世,蔡襄还把它记在墓志铭里,可见其影响深远。  伏虎岩寺几年学福坛生涯,把蔡襄兄弟引上知书识理的道路,该书馆良好的学风,优秀的教法,特别是卢仁“严格课读和言传身教”,对造就蔡襄兄弟早日成长,为蔡襄日后成为多才多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蔡襄伏虎岩读书期间,曾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亲。相传有一天仙游县府凌景阳到太平驿复验公事。一道士带凌县尉到蔡宅,见到二子眉清目秀,精神爽拔,就问道士:“两童子为谁家子弟?”道士答曰:“是农家子也,姓蔡氏。”凌县尉回至县衙,请道士传口谕,对蔡襄父母说,可将襄兄弟送邑就读。蔡襄兄弟虽没有到县城就读,但县尉的好意叫蔡诱夫妇好意难却,曾多次带蔡襄兄弟到县城向县尉请教。凌县尉躬亲教以经诗。二子聪明过人,大有长进。有一次,凌
县尉到枫亭公干完毕,特叫13岁的蔡襄同游塔斗山,登上摘斗岩,以小松树和万寿塔为题,叫蔡襄当场作七言律诗一首。蔡襄略加思索后朗诵道:“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凌县尉听后甚是满意,连连赞道:“妙哉!妙哉。”感到无限欣慰。
在兴化军学读书  凌县尉秩满,携带蔡襄兄弟俩至郡中,在军太守置办的学馆中读书,并交待学馆,督促其兄弟精心研读。  蔡襄兄弟非常珍惜在兴化军学读书的机会,随年龄与学识的增长,蔡襄逐渐认识到,唯有“学而优则仕”,才能为国家效力,为人民释难。因此他们起五更、睡半夜,针对是时考试的科目,专福坛诗词文章,旁而练福坛书法,他们不仅学福坛兴趣广泛,而且学福坛方法灵活。当背诵诗文疲倦时,便练福坛写字,以改变活动项目,驱赶疲劳,激发兴趣。使之诗文、书法双双长进。他们的学业成就,得到老师的器重,也得到同学的赞誉。天圣七年(1029年),蔡襄兄弟由于学业成绩优异,被兴化军府学推荐前往京师,参加在国子监开封府举行的进士初试。  按宋科举制,取仕分为三级,即州试、省试与殿试。兴化军是小郡,属准州级,北宋初期虽有军学,却无贡院,进士初试须到开封府报考。是时蔡襄年18,蔡高16。因家庭经济拮据,兄弟俩徒步北上。蔡襄在《上运使王殿院书》中云:“……前岁间,携幼弟徒步西上,艰难困厄,侨举王府,偶先多士。”在入京应试途中,路过舒州桐城,夜间投宿该城,由于白天攻书辛苦,直至三更才朦胧入睡,偶得一梦,一觉醒来,便把诗抄存,诗曰《梦中诗》,诗歌借写梦中景物,表达对科举功名的向往与追求。诗云:  白玉楼台第一天,琪花风静彩鸾眠。  谁人得似秦玉女,吹彻云箫上紫烟。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苦读,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蔡襄兄弟在开封府参加进士初试时,蔡襄一举夺得第一名,名扬京师,蔡高年少,此次未考取,尔后于景?元年中进士。欧阳修为蔡襄写得《墓志铭》中曰:“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0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襄幼年在莆田乡下读书,9岁去外公家也就是惠安读书,13岁到郡中也就是莆田读书,18岁考取功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猎猎战绩 发表于 2017-4-20 12:44
蔡襄幼年在莆田乡下读书,9岁去外公家也就是惠安读书,13岁到郡中也就是莆田读书,18岁考取功名

了解,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2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6-5 04:40 , Processed in 0.0719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