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文明发言,理性讨论!站长微信:rongshu630
查看: 962|回复: 4

建议将惠安七一水库更名为吾野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 1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吾野
  (1524~1590年)
  黄吾野,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名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崇武所(今崇武镇)人。其先世漳州人,明初迁居崇武。父喜方技,能琴通医,好观诸子百家书。
  吾野少时,随父客居永春,以资识沉慧,得当地人士赏识。有李姓藏书家,许其翻阅读抄,十年中,他“昼闭户,夜焚膏,若诸生治举子业者。故于子史百家,多所淹贯”。读书之余,他努力钻研诗、画,关切社会生活动态,并注意汲取民俗精华,以丰富创作内容。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陷崇武城,吾野之兄遭难。倭退,他奉母举家迁居泉州。其间与名流结社吟诗,崭露头角。万历初,严嵩父子已逮死,张居正入阁,政治有所变革,倭患也大体平定。与吾野为知交的泉籍缙绅大都起复,有人劝他仿效司马迁“北游山川,以廓耳目”。他亦认为“大丈夫志四海,小儒坐以自拘”,“连门圭窦,未睹宇宙之大,是醢鸡也”,“遂出武夷,泛彭蠡,登嵩、衡、泰岱,历齐、晋、吴、楚、燕、赵”,“所过大都,人物鱼鸟佳丽,莫不供其点缀题咏,而公之墨妙笔精,若化工无复遁形,奚囊句满矣”。
  明代文学,“台阁体”、“茶陵派”先后风靡,“形莫徒具,兴象不存”。继之,前后“七子”,又陷入复古模拟。历下(李攀龙)王瑯玡(王世贞)“狎主词盟”,“凌压韦布(平民或一般文人)”。吾野崛起海隅,驰聘中原与之抗衡。时吴下王元美,天目徐子舆,武昌吴明卿都负盛名,与吾野一见面,都很投机,分韵唱和,呼之为友。吾野漫游各地,先后结集《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宛城集》、《西山唱和集》、《观风录》、《五羊草》计数十卷。他的诗文“情以景生,语必自铸,气完而神定,色浑而味永”。时人对他十分推崇,王元美称:“山有武夷,诗有孔昭”。韩道尊谓:“山不识清源,人不识吾野,其人可知也。”
  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吾野进京。曾在萧寺壁上题诗,尚书黄克缵(晋江人)见之,认为“此名士也”,即与吾野结为至交。吾野就此客居于黄克缵家。在此期间,吾野著有《北平稿》、《楚游集》、《匡庐唱和集》。其时,适好友俞大猷起复,任提督京师兵车营。吾野有机会参观俞操演车战法,大为振奋,写道:“大将高坛上,中军细柳营……心苦头颅白,年高膂力刚……芳草承轮碧,飞尘绕陈黄……雷鼓声难及,风熛势莫当,趾齐刀划断,立壁铁回将……观兵双眦裂,入幕二毛苍……行看清瀚海,坐见虏名王。”明代中后期,朝政衰弛,烽警时闻。吾野出生海疆要塞,身蒙倭难,目击时艰,深知边事,故诗作中于此多有反映。
  万历六、七年间(1578~1579年),兵部尚书谭纶卒,俞大猷以年老且无“同志者”,三疏乞归。吾野久客思乡,笃念0,便息游归家,承欢膝下。母亲病逝后,为履行与旧友的夙订,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第二次进京。过了两冬,病发归里。不久谢世,时为万历十八年(1590年),终年66岁,葬于泉州凤凰山之麓。社中同人为诗以挽,编成《高士挽诗》,永春人、岷王府长史颜廷榘作序(略):“孔昭刻意尚行,至诗则沉湎焉,而超然独悟,又以书与画为三昧,好古君子交称之,至以其人比黔娄,诗比孟襄阳,书比李北海,画比王右丞。不必其似,惟要其至。世所称为高士者……孔昭遨游海内,凡称诗者,皆知闽中有黄山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3: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丈夫志四海,小儒坐以自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 1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民湖,缺水惠。城无绕水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库一库,哈压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2 22: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陪家人去那散心,好去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5-7-6 13:25 , Processed in 0.0665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