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钟南山等团队精确描绘德尔塔变异株完整传播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唐小平、李锋教授团队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陈如冲教授团队,针对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5·21新冠肺炎疫情”,结合流行病学和病毒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精确描绘了德尔塔变异株传播的完整传播链,并结合临床资源,多方位描绘了该起疫情中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毒动力学特点。近日,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  根据此前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核酸基因测序,“5·21新冠肺炎疫情”为德尔塔变异株引起,具有明确传播链。而该研究首次追踪并完整报道了这起疫情的清晰传播链。疫情之始为75岁女性因意外暴露感染,并通过密切的家庭接触或聚餐而感染另外3人。 研究者观察到,该起疫情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和间接近距离接触,其中30.8%的感染者是通过用餐传播,其次分别是家庭接触(30.13%)、社区传播(18.59%),以及包括工作和社交接触在内的其他传播途径(19.87%)。 同时,研究者将“5·21”疫情感染者纳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野生株的患者队列进行研究,多方位分析了“5·21”疫情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毒动力学特点,总结归纳出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并寻求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发现,德尔塔变异株的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中位潜伏期只有4.7天,明显短于野生株(6.3天)。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非重症组中,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潜伏期(4.0天)明显短于野生毒株(6.0天)。德尔塔变异株在10天内可传播4代,其中最快的代际传播不超过24小时。 与野生株相比,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显著升高(前者CT值中位数为34.0,后者为20.6,CT值越低表明病毒载量越高) ,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核酸转阴的时间也比野生株的感染者明显延长。 研究者还发现,感染德尔塔变异株是预测病情转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在60岁及以上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人群中,德尔塔变异株组较野生株组危重症风险高1.45倍;而且感染德尔塔变异株发展为危重症比感染野生株快2.98倍。 研究者认为,本研究揭示了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更易发展为危重症等特点。因此,快速追踪、隔离以及时发现病毒感染者,对重点场所实施及时管控和在特殊情况下实施局部地区全员核酸筛查均非常重要。快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做法,为全国防控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提供了“广州经验”。 新版指南发布!事关全员核酸检测 为有效应对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可能引起的疫情,进一步提升全员核酸检测组织实施能力,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结合前期工作实践,对《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其中明确: 要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快速高效管控疫情,规范全员核酸检测组织、采样、检测、报告等工作流程,统筹调配核酸检测资源,提高核酸检测质量。500万人口以内的城市,应当在2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必要时可通过省(区、市)内统筹保障。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当在3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必要时可申请全国支援。 有关核酸检测策略:疫情前期,在风险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应至少开展3轮全员核酸检测;之后根据流调溯源情况、社区封控范围、核酸检测结果等综合研判,确定后续的检测范围和频次。原则上,隔离点和近3轮核酸检测出现过病例的街道或社区每日一检,14天内出现过病例但近3轮核酸检测没有出现病例的街道或社区隔日一检,14天内未出现病例的地区可每5天一检。 有关采样方式:根据目标人群已采取的管控措施确定采样方式,隔离点及其他重点人群应单采单检,封闭小区(封闭到户)1户1管,其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5混1或10混1开展检测。 有关核酸检测实验室储备及保障: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应当储备2处以上可供核酸检测支援队使用的实验室或可改建的区域;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应当储备5处以上可供核酸检测支援队使用的实验室或可改建的区域。每个实验室或可改建的区域应当至少可容纳5支检测队(每支队伍日检测量按1万管计算),并储备相关检测设备、试剂和耗材。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