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冬)
(共3段、第1段)
背景
清朝康乾盛世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福建社会时局动荡,福建人口大量往外迁移、经济发展极其不协调、文化处于重要转变期,各方面处于混乱的畸形发展时期。至解放以及改革开放后,福建人口,经济,文化才逐步正常发展。
人口
清朝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是主要因素。在此期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昙花一现。虽然清朝人口众多也客观证明了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但是,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和人口素质提高同步,并且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同时饥民、流民现象开始频繁起来。这也是当时福建内部的情况。清代闽南区域的人口是福建最密集的,由于闽西南等地人口增长迅速,永春,龙岩由县升为州(福建领九府二州)。鸦片战争后至民国这段动荡时期福建人口大量移民海外,达到历史最高峰,以人口稠密的闽南为代表,福建成为对面台湾百姓的主要祖籍地以及国内最著名的华侨大省。解放至改革开放后社会逐渐稳定,华侨大量回归;福建本土的人口也迅速增长。
经济
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在明末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当清朝吹嘘所谓“康乾盛世”之时,整个社会发展缓慢,欧洲世界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耕地以及落后原始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支撑激增的大批人口生存问题在乾隆后期开始愈演愈烈,这也是当时福建内部的经济发展形势。鸦片战争后开放福州和厦门为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福建经济处于混乱的畸形发展时期,社会治安混乱,经济发展极其不协调。至解放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稳定,大批华侨回归投资助力发展,福建经济逐渐正常发展。
文化
依靠明末泉州繁盛科举文化的延续,清朝康雍乾盛世时期泉州科举文化以及人物都大幅领先于福州,受时局环境影响乾隆后期开始逐渐落后于福州。乾隆后期开始收获到闽南泉州人收复台湾带来的果实,地位提升的省会福州科举文化以及相应的学堂文化得以稳定大发展,在省内一枝独秀,并在时局动荡的晚清时达到其历史鼎盛。官方主导的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至使清朝在晚期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福建文化处于重要转变期,大批海外华侨回馈助力福建文化发展,融入世界大潮。
清代,近现代,泉州与福州经济文化的代表性之本土
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于防御郑成功反清势力的军事需要,总督李率泰檄各府城依关东式改造。时(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改筑堞二千三百一十五,月城堞二百有五,每堞长七尺,厚三尺,宽一丈五尺;垛口宽一尺八寸,这是泉州城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加固扩建。 此时泉州城内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至此古城定型。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此时的城池规模依然比福州城大。
清代早期,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6年),顺治至康乾盛世的100多年里,相对于福州,泉州本土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占据着优势。
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曰:泉郡人文甲于闽。布政朱叔权亦曰:闽南之有温陵,人文之薮也。历代名贤接踵,难以胜举。我国朝定鼎以来,贤才辈出,云蒸霞蔚。春秋两闱,闽中得隽者,泉居其半。即小试亦一二万人。人文之胜,甲于闽省。独是地虽望郡,才虽济济,而旧无试院,爰念道署向在泉郡,自移驻厦门,日渐倾圮,不可以居。余每巡行至是,则僦民居而止息焉,亦非所以示体统。
康熙年间宰相李光地在《榕村全集》卷十四《重修泉州府学记》说:“泉在前代,文章科名为天下蔚,学者谈说,至今艳之”。
清初泉州产生了一大批人物如洪承畴、李光地、李光坡、李清时、施琅、施世纶、万正色、吴英、黄锡衮 、林嗣环、黄虞稷、庄有恭、林兴珠等等。清初泉州文化沿袭泉州晚明的发展成果,文化还是很繁盛的。清初泉州郑成功,施琅奠定了台湾以及厦门岛的地位,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也证明了明中后期至清初泉州发展的成果。(可惜泉州本土文化在康乾盛世后因国家开始衰落社会动荡,人口大批移民海外而没能再持续辉煌下去,但也因此成就了中国人数第一侨乡的爱国华侨曲线救国,重建家园的贡献)。在清康雍乾盛世时期泉州文化代表了福建的最高水平,相对于福州有着绝对的优势。
康雍乾盛世时期,依靠着晚明活跃的经济,鼎盛文化的延续,泉州的文化还是很繁盛的,截止清朝康雍乾全盛时期为止,《清史稿》列传人数(去除孝义,列女两个非主流类别)合计泉州25位左右,福州16位左右。
清代泉州三品以上(含从三品)高官45名,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占了38名,乾隆以后仅有7名。
清代福州三品以上(含从三品)高官49名,顺治至乾隆时期寥寥可数,大部分都集中在乾隆以后。故又有晚清人物数侯官(福州)之说。
清代福州进士数量福建第一:547名(一说723名)(主要是乾隆后时局动荡整个福建科举都衰落时省会福州才确定优势,超过明代,福州进士占全省总数40%以上,所占比例为历代最高,达到历史鼎盛)。
清代泉州进士数量福建第二:149名(一说353名)(仅占明代的三分之一)。
显然清朝在康雍乾全盛时期依靠晚明的延续,泉州在科举文化、人物影响力等方面相对于福州还是占有明显优势的。
实际上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就已经呈衰落之势。政治日渐腐败,出现了种种弊端。乾隆的下一任嘉庆帝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至嘉庆的下一任道光二十年(1840年)即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乾隆后期开始因局势的变化,福建各地的科举文化都大幅度衰落,只有在清代战略地位被大大提高的省城福州集全省资源不退反进,独享资源,最终于晚清一枝独秀,达到历史鼎盛。清朝康雍乾全盛时期泉州的进士数量还与福州不相上下,乾隆后时局变化,国家衰败,泉州进士数量就开始逐渐与省城福州拉开距离,虽泉州科举在晚清时与福州距离拉得很大,但清代泉州进士数量在福建还是位居第二,由此可见时局背景的稳定对一个靠“民营”发展地区的重要性。
泉州因为受到时局动荡和闽南区域战略中心移驻厦门的双重影响,经济文化日渐萧条,至晚清经济文化跌至历史低谷。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契约华工”的形式拐骗华人出国,泉州出现出国高潮,历时数十年(晚清至民国这段动荡时期大批泉州人移民出国,致使泉州成为全国华侨数量最多的城市)。而省会福州在这一时局动荡的时期依然有序发展,进而达到历史鼎盛。这一特殊动荡时期福州本土的文化影响力明显的超过了泉州。
清代纳入台湾对省会福州文化发展的影响
闽南人在台湾播下的种,省会福州却收获了果实;清初福建人的代表闽南人泉州人推动提高了福建的地位,而省会福州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清初作为对抗闽南郑氏集团的前线和台湾纳入福建的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省会福州,中法战争以后,1885年台湾才独立建省,当时还称为福建台湾省),致使省会福州受到朝廷重视的程度大大提高。
施琅平定台湾后,许多大臣及康熙都表示要迁民弃土,放弃台湾的土地。施琅力保台湾,在《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奏疏中指出: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台湾事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防护重任,万万不能丢弃。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物质保障。他还告诫说,对台湾这个地方,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侵占,我们如若不守住,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台湾一旦再被外国侵略者侵占,那时再出兵远征,将会难于登天。这促使康熙改变了主意,在咨询了泉州籍大臣李光地后,康熙终于下决心守住台湾。于是台湾首度纳入中国版图。
台湾设府纳入福建辖区后省会福州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例如明代称为浙闽总督,清初台湾未收复前还是称为浙闽总督,(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于对郑成功反清政权的战略需要福建总督府驻于漳州,康熙十年(1671年)才迁回福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并将台湾纳入福建辖区后,处于福建军事战略关口上的省会福州地位被大大的提高,台湾收复不久后的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总督即更名为福建浙江总督。后定称为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有的还兼巡抚事(巡抚相当於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1885年台湾独立建省,闽浙总督总管闽浙(今浙江省、福建省与台湾省)。
闽浙总督驻福州。
福州因为地位的提高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清初,福建地方政府为防止有人利用私人讲学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对书院、社学等进行控制,因而抑制了教育的发展。
清廷统一台湾后,开始鼓励办学,并把书院官学化,以达其统制思想的目的,这也大大促进了省会福州教育的发展。(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是从泉州知府任上调往台湾的)。
按清政府规定,作为福建省一个府的台湾岛,乡试必须到一海之隔的省城福州。福州的地位被大大提高。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福州板平巷设四旗清书(满文)官学。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书院就是福州的四大书院,称为省城四大书院,分别是鳌峰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
鳌峰书院是福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也是福建规模最大的书院,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张伯行任福建巡抚,以兴学育才为先务,在福州建鳌峰书院,并建藏书楼。张伯行把鳌峰书院办成福建最高学府,下令招收全省优秀学生入学,免费供给衣食,入学者达数百人(林则徐就是师出于鳌峰书院)。
百年后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正谊书院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所创立。
致用书院为福建巡抚王凯泰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创建。福州四大书院集中鼎盛在晚清,故也称为晚清福州四大书院。
宋、明时期,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为泉州四大书院,到了清代泉州书院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书院数量虽不少,但没能产生新的影响力大的大书院,只是在清初康熙至乾隆间对四大书院有过重修。
清代泉州因为背景的不稳定而逐渐萧条,在动荡的晚清时期跌至历史低谷,而作为福建省城的福州因为清初福建的战乱和台湾的纳入受到朝廷的重视,背景稳定,得到重点发展,在动荡的晚清时期达到历史鼎盛。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依托武夷山茶叶运输优势,福州随即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西学在福州广泛传播,大批新式学校的开设大大开拓了福州人的眼界,福州开始形成了公私并举、华洋结合的教育形式,女子教育占有一定比例,福州开埠以后,大大的促进了文化、教育、思想,经济模式、卫生事业的近代化,福州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大多集中在这一时期后出现。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去20多年后的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提出设立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而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局附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人才,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生源主要来自福州本土,(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闽浙总督许应骙创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于福州等等),这也是晚清至民国福州将领数量多的最主要因素。
“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十年前,1884年,中法在福州闽江口马尾港发生“马江海战”也称“闽江口海战”,曾由泉州人创建并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称霸东南沿海的中国第一的福建水师在由福州接手经营后,在此战中福州船政水师全军覆没。马江海战惨败让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制海权落入法国之手。省会福州势弱,发生于闽江口的此战失败也促使台湾于次年1885年独立建省,省会福州在清代接手泉州的一手好牌后在晚清达到权利巅峰时却没能力保住“果实”,晚清时期对福州本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畸形的辉煌。
福州通商口岸的开放
英国要求开放福州港作为通商口岸主要是因为武夷山茶叶的运输问题,“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在福州港开埠的前几年武夷茶商都依旧选择去广州贸易,到了清朝末期才开放起来作为国际港口的的福州港和广州港比起来完全没有优势,基础薄弱,也没有外商,发挥不了在武夷山茶叶运输上的地理优势,加上朝廷的有意阻碍,刚开埠前几年福州港与英国没有任何的贸易往来,贸易额在五个开放的口岸中几乎垫底,和同省的厦门差距很大,福州统计的贸易额经常显示为零。
德庇时《战时及缔和以来的中国》:这个港口的商业形式丝毫未有改变,必须承认,这个最后的一个口岸(指福州),经过七年多的试验以后,已经证实是确定的失败了。英国人建议用温州替代福州。1850年文翰又建议用福州和宁波交换杭州、苏州和镇江三个内地口岸,但由于英方没有使用武力而是使用正常的外交方法受到中国方面的反对,最终交换口岸的计划未能实现。
直到太平天国以后起义军切断了武夷山茶叶运往广州的通道,小刀会又切断了武夷山茶叶运往上海的通道,迫使来往于武夷山的贸易商只能就近选择港口运输,于是离武夷山最近的福州港才开始兴盛起来,依靠武夷茶叶的运输福州港达到历史最鼎盛,武夷红茶最鼎盛时期也是福州港最鼎盛时期,武夷红茶衰弱之际也正是福州港衰败之际。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港是名副其实的茶港,有茶港之称。(1889年,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输出国,加上武夷山茶质量下降,福州港贸易一落千丈)。这一动荡时期厦门通商口岸是闽南的对外窗口。
福州的“闽”字号有无实力代表福建?
和美国华盛顿一样,有其深刻地理意义的福州一直占有“省会”之利,所以常以此自我标榜,标榜“闽都”代表论,闽江,闽剧,闽菜,认为福州才是“闽”的代表,实际上闽江根本代表不了福建精华区域。古泉州区域:泉州的晋江,洛阳江,莆田的木兰溪,厦门漳州交界的九龙江这些流域都孕育出了福建最精华最繁荣的区域文化。不是闽江有资格可以代表得了的。
美国“首都”是华盛顿,但不代表华盛顿就比纽约强了,就理所当然是所谓的“中心”了。福州在省内的情况以此相同; 福建多山,陆路对外交通闭塞,四周群山环绕坐拥最大河流闽江以及福州平原,历来为中原政权入闽最便捷的第一盆地哨所,更像山区沿江城市的福州地理位置更适合做省会,直面大海的滨海城市泉州以及厦门的地理优势更适合走在最前沿引领城市经济发展,地理优势各不相同。(都是近海但是不面海,离大海还有一段长长阻隔的省会福州跟美国首都华盛顿地理位置相同,同样是直面大海的泉州、厦门跟美国经济中心纽约地理位置相同,都是直面大海,开放的直通贸易更加便利有优势)。
福州唯一地方剧种闽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晚清,泉州南音、梨园戏(也都流行于厦门)成型于唐宋时期,宋代的莆仙戏都比福州闽剧成型早;福建五大剧种中闽剧成型于福州最鼎盛的晚清时期时间最晚;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都是各自区域无可取代的主流剧种,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闽剧现存传统剧目1300多个,自我标榜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会福州的闽剧有资格代表福建吗?
福州菜奠定其在闽菜中的代表地位是在晚清至民初,就是依靠收获闽南泉州人播种的果实(纳台)而达到福州历史鼎盛的晚清背景下,晚清在福州政治地位提升的背景下福州官场应酬繁多,从而形成一个繁荣的市场,在这背景下奠定福州菜地位的代表“聚春园”产生了,闽菜代表“佛跳墙”以及好几个名菜就是出自这里,聚春园老板最初是在福州当地官员家里当厨房学徒,后来官员家的“京厨”将手艺传给了他,机会就来了,酒楼饭馆的老板知其在官场的关系,找其合作,于是合办了“聚春园”主要就是做官场菜,靠着福州奢靡“官场菜”的巨大市场让许多福州酒楼饭馆发展创新,福州菜因此在晚清时奠定其在闽菜中的代表地位。闽菜的代表福州菜的发展其实就是清代福州收获到闽南泉州人“纳台湾”果实带来的衍生品,是受到闽南开拓影响的缩影之一。
所以说为何清朝时期除了有闽浙总督坐镇的福州以外福建科举全部都不行了,特别是在乾隆后局势动荡时期,全省各方面都不行了,包括科举,而福州科举却在乾隆后开始达到历史鼎盛,在福建独占鳌头,一枝独秀,在晚清达到鼎盛,故又有“晚清人物数候宫”之说。
晚清福州在科举文化、闽剧、闽菜(福州菜)上的发展包括福州马尾船政,陆军学堂等等高等学堂的设立以及因此产生的大批人物都是因为清代泉州人“纳入台湾”导致省会福州战略地位提高而在晚清独享资源达到鼎盛所带来的衍生品,对此,关于晚清福州所能达到的鼎盛,闽东福州人欠闽南泉州人一句感谢。
晚清时期的福州因战略地位提升受到朝廷重视,背景稳定,经济文化有序发展,四大书院和马尾船政等许多高等学校的建立以及在武夷山茶叶运输上的地理优势而开放的通商口岸促使福州本土在晚清时期经济文化明显超过处于动荡阶段、出现移民高潮的泉州。在此大背景下应算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于清代泉州社会动荡,致使民间尚武之风盛行,泉州地区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清代宋江阵在泉州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福建七大拳种中第一大的拳种是晚清的泉州蔡玉鸣(1853年-1910年)创建的五祖拳,排名第二大拳种是明郑抗清康熙时期方七娘创建的永春白鹤拳,福州鹤拳也是源自永春白鹤拳;由此也可见历代社会动荡时期泉州民间根基在福建的影响代表地位。
第四季(冬)
(共3段、第2段)
清代以来泉州内部格局的变化
虽然明末清初始厦门港的作用不断上升,但厦门岛仍然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鸦片战争后,厦门岛辟为条约通商口岸,厦门岛与泉州的从属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确定了两个独立中心的格局。
清初泉州地区的战乱以及厦门的发展
清顺治二年(1645年),郑成功起兵抗清。后以晋江安平及金门、厦门两岛作为抗清复明基地。 虽然清廷实行严酷专制,但民间反对满清统治的运动从未停止。(天地会又名洪门,尊郑成功为祖,是反清反满复明兴汉的民间组织。从满清统治政权开始直至灭亡,洪门的反清复明运动从未停止,国父孙中山也曾加入洪门借力反清)。
当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
清初泉州频繁的战乱以及强行焚屋毁城的迁界政策致使晚明泉州沿海发展起来的区域城镇化基础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清初泉州郑氏集团在泉州沿海反清复明,泉州战乱频繁,清朝廷为了切断郑成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福建沿海实行“迁界”政策。强令沿海居民迁离海岸30至50里的内地。自闽安镇起,北至沙埕620里,南至分水关1150里,福、兴、漳、泉四府,划为界外之地多至25904顷,膏腴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无数百姓,流离颠沛。闽南沿海人民不满清王朝残酷统治,不断进行反抗,遭到血腥镇压,特别是郑成功的家乡南安石井、晋江安海一带,更是惨遭迫害,不少人被迫亡命海外,老死异国。据《安海志》载,郑芝龙在安平的“府宅极尽豪华,安平市镇之繁荣,贸易之丛集不亚于省城”。在清初的“毁镇”和“迁界”中,安平镇几成废墟。至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才逐渐恢复,但已达不到晚明时期的辉煌。永宁卫城更是辉煌不在。泉州沿海的区域城镇化基础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两县,泉州府辖五县,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厦门) 。
属于泉州府辖区的厦门岛因为泉州郑氏集团打下的对外贸易基础和台湾的收复导致其地理位置受到朝廷的重视,从而依靠军事政治促进经济发展继而在鸦片战争后的动荡时期取代泉州湾成为泉州乃至闽西南对外的窗口。
明末清初泉州郑氏集团对厦门岛的开发和开辟贸易航线奠定了当时泉州辖区的厦门岛对外对台的优势地位,自此厦门的独立也成为趋势,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清朝时厦门岛始和蚶江(属今石狮)成为泉州主要的对外窗口。鸦片战争后开放厦门港为通商口岸,厦门港成为泉州乃至闽西南的对外窗口,直至民国,在这段动荡时期都没有大的改变。频繁往来于这个“窗口”的泉州人带动起厦门的繁荣,清末至民国乃至解放到改革开放后厦门岛的移民开发主力主要是来自于周边的闽南泉漳人,对厦门岛的投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鼓浪屿内著名富商别墅的主人也大多是来自厦门周边的泉漳两地,泉州在历史上对厦门的开发带动影响很大,但自清代始泉州和厦门岛并不属于同一个核心区。清朝的厦门岛是属于泉州府辖区的一部分,由于对台关系,地位提高,起到台海军区督查作用的“兴泉永道”道员驻厦门岛,泉州府内形成两个中心,厦门岛的军事政治地位高于泉州府,而泉州府的中心依旧在泉州市区鲤城,这就类似于特别行政区和大陆都会的关系,两地名义与实质有所差异。
鸦片战争后厦门岛开放为通商口岸,这段特殊时期没有自主权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厦门岛由海防门户转变为通商门户,军事政治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成为闽南对外门户。
鸦片战争前泉州府有两个对台贸易港,泉台贸易形成泉州、厦门双中心的格局,泉州蚶江港和厦门港。是闽台贸易的主要港口。泉州府是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当时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称为行郊,与泉州贸易的称为泉郊,与厦门贸易的称为厦郊,仅台湾鹿港的“泉郊”就有200余家,“厦郊”约100家,厦郊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泉州三邑人经营的。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被辟为商埠,史称“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闽台贸易被洋人所控制,洋商取代了郊商,郊商没落,并退出历史舞台。这个特殊时期厦门港才正式取代泉州港的位置,独立于泉州府外。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民国兴泉省的省会在泉州鲤城,辖区包括了同安县,直到70年代初厦门岛外的同安县还归泉州管辖,泉州(鲤城)的区域核心优势很明显。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清朝至民国这段动荡时期泉州对其周边辖区的发展产生了带动影响。
明清朝至今闽南区域的闽南文化是福建覆盖人口最多的主流文化圈,而泉州一直都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泉州文化的影响力相对于福州显然更具有代表性。
鸦片战争前厦门岛(同安)一直是泉州府的一部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 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 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 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是清朝泉州府在厦门岛设立的地方政府的行政分机构。因区域军事战略用途而驻厦门岛的“兴泉永道”并非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其类似于今天“台海战区”之类的意思,算是“台海”海防的外派机构,例如说清朝主管军事方面的福建水师提督府(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驻厦门,首任提督是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官级是从一品,比驻省会福州的福建总督的二品,福建巡抚的从二品官级要高,那么就代表清代的厦门就是福建省城了吗?同样的“兴泉永道”"道台"比泉州知府官级高,并不代表像有人说的所谓厦门岛就“管辖”泉州了,职能并不一样。
《清史稿》地理十七载:同安县(包括厦门岛)仍是隶属于泉州的下辖县。清代泉州府同安县县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厦门岛、大小金门岛、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还有海沧大部分地区以及漳州龙海角美镇的部分地区。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即厦防同知,泉州知府的手下)自泉州改移驻厦门岛。
清朝厦门岛在日常民事、行政、治安管理上,由厦防同知负责。厦防同知,官名全称是“同知泉州府事驻镇厦门”,或称“泉州总捕海防驻镇厦门分府”,官正五品,名义上是泉州知府的副手,实际上只负责厦门岛的日常管理。 直至清末民国厦门岛才开始独立,这之前的厦门岛都是隶属于泉州府,而泉州府的中心(府城)在今泉州市区,可以说民国之前厦门岛辖区的“首都”一直是泉州市区,明末清初以来的厦门岛则类似于“特区”,其发展是由泉州人自己推动形成一府双中心。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特殊区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
动荡的民国时期设立“厦门市”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埠,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著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不胜枚举,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泉州和厦门成为两个中心是有道理的,这点在古代就有记载依据;明代厦门人池顯方「晃岩集」:泉(泉州)视同(同安)为唇齿,同(同安)视鹭(厦门岛)为咽喉。同安最衝者中左,次衝者石潯。清朝顾祖禹「方舆纪要」: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清朝同安人写的「海国闻见录」也说“金为泉郡之下臂,厦为漳郡之咽喉。”
厦门岛一带只是同安和漳州的咽喉,今天的厦门和漳州同城有道理,而泉州的咽喉在石狮(泉州湾口),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自己完善的区域中心圈。论区位重要性厦门不过类似于泉州的“下臂”而已。现在的泉州和厦门就像是关系密切点的亲戚而已,今天特区厦门的发展动力还是主要依赖泉州,相对来说泉州才是真正的核心区。泉州厦门各有各的区域优势,发展定位还有待明朗。
明清以来泉州人引领福建开疆拓土开发台湾
泉州与台湾开发、发展的关系
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势力扩张,基于防卫需要,将澎湖首次纳入中国范围,隶属泉州晋江县,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是台澎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管理台澎地区事务。台澎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依然隶属于泉州府。
明末,闽南泉漳交界处的漳州月港和泉州安平港私商贸易活跃,是福建乃至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中心。当时泉漳交界处的颜思齐(永春颜慥后裔,今厦门海沧青礁人)和郑芝龙是海上武装集团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海上霸主闽南人代表了福建人对对岸台湾的开发。
泉州大量移民开发台湾是在17世纪以后,相继发生3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是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闽南海商颜思齐和郑芝龙招募闽南一带贫民3000多人,其中不少晋江、南安人,到台湾开荒垦殖。这是汉人首次对台湾进行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所以颜思齐也被称为“开台王”;同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西南部,为掠夺岛上资源,采取奖励移民政策,诱募泉、漳人入台垦殖,冒险前往的破产农民达1万多人。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受明廷招抚后,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采取奖励移民政策“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从闽南沿海招集数万名饥民到台湾开垦,其中有许多晋江、南安、惠安贫民。
第二次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招接因清廷“迁界”而流散的沿海居民到台湾定居垦殖,其中不少泉州境内人。据统计,郑成功、郑经父子治理台湾期间,先后移入的官兵、眷属和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至少净增6万人以上。
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取消“海禁”、“迁界”,泉州沿海居民迁居台湾者更多。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廷开放晋江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闽南人移民台湾再次出现高潮。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编查户口统计,全台汉族人口24.1万余户、200.3万余人,来自泉漳一带的占十之六七。
清道光年间至光绪二十年(1821~1894年),受出国潮影响,泉州地区移居台湾的人数明显减少,但移民仍持续不断。
吴鲁(泉州人,清光绪年间状元)说:“台,泉之外府也。” “台湾之民,漳泉两府十居七八,广东之潮州、嘉应州十居二三。民心固结,忠勇可用”(《正气砚斋汇稿》卷一)说明泉州人民迁居台湾之多。他又说“即如吾泉每年所出粮食,只供五个月之资,从前皆恃台湾接济”(同书卷二)。说明泉州和台湾经济联系之密切。
开发台湾的汉人,主要来自三个原乡:福建的泉州、漳州和粤东的客家。泉州人因为和郑氏政权的特殊关系,来的最早。郑氏的基地在泉州,所以泉州人在台湾的分布,都在沿海城镇和其附近的田地。漳州人来的比较晚,退而求其次,立足于内陆的平原;客家人来的更晚,平原地带已经被福建人占居。于是,客家人不得不进入山坡和丘陵,分布平原后面的台地。早期大陆移民来台,通常先来的人都是占领港边、河边平坦肥沃的地方,晚到的人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
一般来说,闽籍人士比粤籍人士来得多且早,而闽籍中泉州人又比漳州人来得多,所以以地利来说,泉州人坐海口、开店铺;漳州人就占领平原、收佃租。 晚到的客家人为了争土地和水源,也因为信仰、语言和习俗的差别,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
这就是台湾俗谚:“泉州人坐海口、开店铺,漳州人落平阳、收佃租,客家人走山尾、曝菜脯。”的由来。
施琅率军平台之后,力主保台固疆。将台湾首次纳入中华版图,收复台湾后,施琅严禁粤籍渡台,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而埋下闽南语成为台湾优势语言的远因。
台湾人口中祖籍福建的占8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闽南,最早入台的闽南人带来的语言取代了台湾原住民族诸语,成为在台湾占优势地位的语言,闽南语在台湾又被称为台语。
泉州人善经营,重信仰,尊文教;因此在台湾,泉州人的聚落多半呈现一片文风鼎盛,物阜民丰的景象。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北万华)与泉州人的关系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湾广为流传的谚语,指的是清朝时期台湾的三大繁华城镇。
一府,指的是台南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攻下荷人政治中枢热兰遮城,以祖籍地赋名安平镇,取泉州佛寺承天为名,设置承天府(台南)。这是台湾设置郡县的开始,也是台湾的首个汉人政权,明郑时期始,汉人亦跃升成为台湾开发的主导势力。台南得到大规模的开发。1683年,施琅攻下台湾,明郑王朝灭亡。施琅力主保台,台湾设一府三县,府衙门位于台南(台湾县),是故该地亦有府城之别称。台南此后继续成为全岛首府百余年,是为一府。清治台初期即开放台南诸港,不少晋江、惠安、南安(简称三邑)移民相继到台南经商、务工。从码头苦力、运输船主和船工,到沿五港开设店面、仓库的商人大多数均为泉州三邑人。
二鹿,指的是鹿港,鹿港在台湾叫做“小泉州”,乾隆49年(1784年)鹿港被指定为与泉州蚶江对渡的正口后,贸易迅速发展,同年,鹿港郊中的泉郊率先创立,继而厦郊等七郊亦先后成立。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鹿港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全台第二大都市。鹿港八郊辖下商号达四五百家,除泉郊200多家商号均由泉州人(以三邑人为主)经营外,厦郊100多家商号也大多为泉州人所开设。鹿港郊总部亦基本上为泉州人所执掌。台湾府志记载:鹿仔港街,水陆辐辏,米谷聚处,居民十之九八为泉人后裔。
三艋舺,指的是今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是台北市的发源地,清朝时是泉州人的聚集地,地名的由来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闽南泉州三邑之晋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来此地。后搭建茅屋数栋,贩卖蕃薯为生,而渐成小村落,人称“蕃薯市”,因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称独木舟和独木舟聚集的地方为“艋舺”,原住民语“Moungar”,当年来台的泉州人听到,就以艋舺汉字的闽南语发音Monga为谐音,这就是艋舺地名的由来.乾隆年间,艋舺成为台北盆地货物的集散中心,日渐繁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里坌开港,与泉州蚶江等港口通商,大陆商民来此贸易,溯河而行来到艋舺,让小小的渡口成为大商港。最早时在艋舺已有泉郊(又称顶郊)存在,八里岔开放后又成立北郊、厦郊(又称下郊)。至道光年间,艋舺的商店和住家已有四五千家,淡水河东岸的精华区全是三邑人的天下,其他区域则以安溪人居多。到了道光初年,郊商发达,始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设置“台北府”,府城地点就选在临近“艋舺”的空地上。
台湾民间信仰与泉州的关系
台湾民间的三大信仰
第一,妈祖,海神。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温陵(泉州)妈、莆田湄洲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妈祖这个“泉州神女”“泉州海神”,历代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和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泉州的海洋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台湾的第一座妈祖庙鹿港天后宫正殿供奉的妈祖神像就是施琅从湄洲祖庙请去的。
第二,保生大帝,民间神医。本名为吴夲,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郑成功入台,亦将保生大帝请到台湾,立庙祀奉,这也是台湾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庙宇的开基祖庙。是闽南人共同的信仰。
第三,清水祖师,祈雨,施药。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台湾则称为祖师公,宋代泉州永春县小姑乡人,修炼于安溪清水岩。清水祖师是安溪人的守护神,其信仰由早年移民入台的安溪人带入台湾。
另外南安的广泽尊王,漳州的开漳圣王,惠安的青山王,晋江龙山寺的千手观音等等都是台湾重要的民间信仰。
近代泉州华侨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国36年起,台湾受困于金融和治安混乱,经济恢复开始受阻。国民党政权溃退台湾时,虽携入大量资金和各类人,又获“美援”大量注入,但因台湾当局强化扩军备战,军费开支庞大,致财政枯竭,除军事工业外,其他各业复苏缓慢。5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逐渐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54年起,先后颁布《外国人投资条例》、《华侨回国投资条例》、《奖励投资条例》及一系列配套规定,给予华侨和外国投资者各种优惠。并应外国和华侨投资者的要求多次修改投资规定,化简投资手续,甚至给予投资者可以先投资后立案等方便。
为此,华侨先后向台湾注入了大量资金。1952~1978年,华侨先后投入资金近6亿美元,在台湾设立1386家企业。至1987年9月,华侨累计向台湾投入22亿美元资金,创办1827家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系海外泉籍华侨投入资金所创办,其中尤以菲律宾泉籍华侨投入的资金最多。台湾大型华侨投资企业,如华侨商业银行、华侨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华侨人寿保险公司、华侨物产保险公司、亚洲信托投资公司、华成机构等均系泉州籍华侨投资创办。到台湾投资的著名泉籍华侨、华人有:菲律宾的蔡孝固、蔡文曲、蔡绍华、郑周敏(以上为石狮人)、李嘉定、蔡文华、许梧桐、庄清泉(以上均晋江人)、洪开年(南安人),泰国的陈植津、陈植佩兄弟(石狮人),缅甸(后定居香港)的曾纪华(惠安人),新加坡的洪恭兰(南安人)等100多人。
华侨赴台投资,不但带去资金、高级人才,还带去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并为台湾产品打开销往世界各地的渠道。在华侨投资的推动下,台湾民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促进了台湾经济起飞。
台湾位于福建的正对岸,从历代以及清代,民国时期台湾的开发发展历程和闽南人泉州人对台湾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泉州文化的传播力和泉州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比福州更具有开拓性,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