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1079|回复: 1

抗战救国 格物致用 ——福建三明学院前身战时福建师范在永安始末记述(文字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9年5月10日,抗日战争方兴未艾之时,因校址遭到日寇飞机轰炸从福州搬迁到永安办学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又从永安文庙搬迁到离城20华里的大湖乡(即今大湖镇)办学和开展抗战工作达七年余。在大湖,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按省政府要求改称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省立永安师范搬迁到永安,在大湖遗留省立师范学校办学和开展抗战工作的遗址遗迹30余处。上个世纪70年代,永安师范迁到三明市区,改称三明师范学校,后分离成立三明师范专科学校。另外成立三明职业大学。2004经教育部批准,三校合并成立福建省属本科高等院校三明学院。2019年1月,在永安市政府分管领导关心和教育局支持下,大湖初级中学印发了笔者编著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抗战旧址资料汇编《福建师范在大湖》。2020年,经批准,大湖师范旧址被列为永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在三明师范旧址办学的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将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旧址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并聘笔者为特聘教授。几年来,三明学院、三明医科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永安市委党校、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火箭兵福建驻军某部等部门单位都先后组团到大湖师范旧址举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参观研讨活动。2023年是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前身全闽师范学堂成立120周年,三明学院拟编辑出版相关纪念文集,邀我作文以记之。现据我所了解,将战时福建师范学校在永安及大湖办学和开展抗战工作的始末记述如下。
    一、福建师范学校渊源
       同治十二年(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认为闽中缺少专门研究经史的书院,参照浙江诂经精舍、广东学海堂的规制,在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一所。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称致用书院,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书院培养很多人才,如研究经学、文学的黄增,研究史学的张亨嘉(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1896年,福州开明士绅沿袭之而在苍霞洲创办苍霞精舍,学习中西科学文化知识。甲午战后,全国掀起了学习日本的浪潮,报考苍霞精舍日文班的学生越来越多。1898年将日本班迁到城内文儒坊三官堂,改名为东文学堂1901年搬至乌石山积翠寺,陈宝琛被公举为总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闽浙总督陈仰祈和东文学堂总督陈宝琛商定将东文学堂改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1903年12月12日(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全闽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清末帝师陈宝琛任监督。这是清末全国著名的师范学堂之一,与创办于1902年的江苏“通州师范”齐名。同为永安籍的中国航空先驱李宝焌、刘佐成就是全闽师范学堂首届毕业生,1906年同时由清政府公费保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
1936年时任福建省主席陈仪,提出“齐一师资训练,发扬民族精神”的方针,合并福州、建瓯、莆田、龙溪、晋江、闽侯等乡村师范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1938年日寇战火燃向闽海,福建告急:2月,福州首先被日寇飞机轰炸。省政府和各部门单位迅速搬迁到闽中山城永安。3月,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师生乘汽船到南平后改乘汽车到山城永安,首先内迁永安文庙办学,开展战时师范教育工作。5月福建师范还在县体育场举行夏季体育运动大会。但在运动会上,师范校长姜琦和永安县长戴仲玉不知说句什么意见不合的话闹了矛盾,两人都向省政府辞职。这时省政府也迁到永安了,永安成了福建战时省会,随后还成为东南文化名城。6月省里就派来刚从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的年富力强的王秀南担任师范学校校长。8月,福建师范创办附属小学,附设幼儿园,梁士杰任校长。
       次年5月9日,日寇飞机滥炸临时省会永安县城,永安文庙校舍中七弹,所幸当天师生正好到城郊下渡村上课,幸免于难。次日,师范学校紧急搬迁至距县城13公里的大湖乡,借用祠堂、庙宇、民房作为临时校舍进行战时师范教育工作。9月,在大湖,福建师范增设艺术师范科。
    师范学校为适应抗战之需变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1940年春季,王秀南校长实施“三杆”(枪杆、笔杆、锄杆)教育,深入农村创办战时民校,开展抗战文化宣传教育,揭露日寇滔天罪行。福建省政府确定福建师范为军训试点校。福建师范在大湖历时8年,直到1946年迁回永安文庙。该校在大湖开启了战时师范办学的新路径,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篇章!
        二、因地制宜创办抗战学堂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自1939年5月10日从永安文庙迁到大湖,在永安文庙只留一排厢房作为“驻城办事处”,由陈汉承夫妇主持。
      在大湖,师范学校将建于元朝的华光庙旁一座赖氏建的三姑堂祠堂作为总办公室,取名为“敬业院”。将华光庙作为门房及会客室,是全校行政的重心。
    敬业院之前有一大鱼池,原名襟清湖。右边一块大旷地,师范建了一座大礼堂,取名曰“中山纪念堂”。襟清湖上加盖一湖心亭,四周围植花木,风景十分好看。
     皆山名胜,笔峰挺秀,乔松参天,一连有一里长的丛林。师范学校就利用林荫的掩蔽,新建教室四座,以纪念合并前来的四个普师:一曰“三山院”,纪念福州师范;二曰芗江院,纪念龙溪师范;三曰“莆阳院”,纪念莆田师范;四曰“芝城院”,纪念建瓯师范。都围建在襟清湖畔,水光松影,相映如画。
     其他如图书馆借自赖氏庆元公祠,科学馆乃利用陈忠毅祠,美术馆则租自赖氏旧屋,校办工厂系借用赖氏家松公祠,农场办事处系修葺自李江王祠,体育馆乃借用刘氏祠堂,运动场开辟于北郊乔木郊墟即现在大湖初级中学校园。在现大湖中心小学校园处原松荫之下建一青年楼,作为检阅用,也兼作师范校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办事处。
    至于教师宿舍,原名心远楼,是租自赖氏私人祖房赖荣厝,供学校领导和单身教师住宿。男生宿舍六所:育智斋、居仁斋、尚勇斋、立信斋、行严斋、近圣斋,都住有教官和教师。女生宿舍一所,叫笃行斋,楼上也住有女教师和女教官。还有厨房、盥洗室、浴室(也有郊外浴房)和男女厕所。大湖老街道曲尺街由清代永安两个半进士之半个进士赖华钟主持改建的赖氏家庙,就是师范学生的膳厅。还有大湖村宗厚公祠是师范的医务室,坑源村的文昌阁是师范的大众俱乐部,此外还有青年服务社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大湖省立师范校园占地之广,规模之大,较之乌石山校园,犹有过之。
       1939年6月7日,《福建民报》发表《大湖在前进中》。9月,福建师范附小迁大湖,校址在大湖崇福寺左边衙坪。笔者现年87岁的岳父曾怀立就是福建师范附小学生。
       1940年春季,王秀南校长提出“三干主义”战时办学方针,并付诸实施,进行“三杆教育”(枪杆、笔杆、锄杆)。同时福建省政府确定省立师范学校为军训试点校。夏季福建省主席陈仪到大湖视察。当年,在省政府支持和各乡帮助下,福建师范牵头建成大湖至永安大道。
       1941年春季,福建师范发出“向土地要粮,一人开一畦,一班开一片”的号召,并成立生产指导委员会,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帮助,指导师生开荒种地。
       4月,师范军训教官带领数百名学生持枪到曹远九龙溪边拦截永安公沽局运来的粮船,以解决学校缺粮问题。
       夏季,师范学校组织抗敌剧社到城关南门戏院公演大型话剧《家》。
       10月9日,王秀南等编著的《今日的师范学校》出版。
       1942年春,福建新任省主席刘建绪到大湖视察。6月将福建师范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9月,师范学校开设三年制普师、体师和艺师,增设四年制简易师范科。11月,发动学生为抗日捐献购买飞机款2120.5元。
       1943年,体育师范科分出独立办学,成立省立永安体育师范学校。
       1944年,黄震校长提出“政教合一”主张,兼任大湖乡乡长,建立国民教育示范区。
       5月,抗敌剧社在城关南门剧院公演《日出》和《家》,得款捐献抗日救国运动。全校响应冯玉祥将军“献金救国”倡议,掀起“献金救国”高潮。
       11月,王敦善校长在青年从军动员大会上,率先登台代表师范学校师生报名从军,全校掀起参军热潮。在和日寇在福建南平的大湖之战中,英勇牺牲的国军将士中就有永安师范入伍的学生两人。
       1945年秋季,师范学校全体师生欢呼抗战胜利,参加县城各项庆祝活动。
       1946年2月,师范学校从大湖迁回永安文庙办学。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在大湖办学八年,积极开展“三干主义”战时师范教育,迄今遗留遗址遗迹如中正公园遗址、中山纪念堂遗址、枫杨树、三山院等教室遗址、湖心亭、敬业院遗址、华光庙会客室、图书馆遗址、居仁斋遗址、赖荣厝校长楼、立信斋、尚勇斋、大厝民校旧址、吉泉公祠旧址、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遗址、许钦文遗址、宗厚公祠医务室旧址、唐一帆教授旧址、赖氏家庙学生膳厅旧址、膳厅水井旧址、上新厝教室旧址、上晶厝教室旧址、若驹公房旧址、余庆堂教室旧址、李江王祠农场办事处遗址、肃菴郑公祠教室旧址、文昌阁俱乐部旧址、邦佐公房夜校教室旧址、陈忠毅祠科学馆遗址、大湖中心小学师范青年楼体育馆遗址、大湖初级中学师范农场运动场遗址30余处。
     三、美化环境激发爱国热情
     师范学校为激发广大师生和百姓爱乡爱国、献身抗战的热情,积极绿化美化大湖自然环境。
       大湖是唐宋名乡。明代名宦邓文铿有诗赞曰:“欲溯源流唐宋远,湖山端的是名乡。”当地有两大名胜:一是扇风岩,又叫皆山,是先前大湖名士赖云亭独资构建的。山上有皆山书屋,因而得名,是取名于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原先所建有引胜门、朱翠门、宜雨楼、宿影亭、石盘亭、清啸阁等,已经塌废,只有天桥、云窝、石洞寒泉仍在。师范学校精心加以修整,改建为中正公园,王秀南校长还在山顶岩石上留下题词“鹊桥秋夕”,颇引游人的向往,有“福建小桂林”之称。另一处是黄狮岩,与扇风岩相对峙。因山形如狮,土皆黄色,故名。下有大石洞,可容数百人,莫测其深远。明末兵灾,大湖人曾避乱其中。现在叫十八洞。洞内石乳下垂,蝙蝠横飞,没有灯火探不到底。师范学校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整修,增添了湖山的魅力。
    福建师范一到大湖,就有彭乔松、柯维俊、苏忠泉、许子家、黄式昭、林敦莘等十二位男女同学,在汪瀚主任教官的鼓励之下,搬砖运灰,在大湖村的入口建立一座“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革命先烈的精神不死,使一入大湖村的人们,抬头就看到这座悲壮的纪念碑。只是可惜建国后,连同师范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和几座教室一起,全部拆除。
     师范学校积极绿化美化大湖环境。美丽的湖山,换了新装,更加美丽,成为当时名闻遐迩的“福建的小桂林”!现在大湖镇政府大门口对面路边的一棵古老遒劲的枫杨树,就是当年师范学生种植现在硕果仅存的一棵绿化树。
       四、积极举办战时义务教育
       列入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永安市吉山抗战遗址群之一的刘氏宗祠,当时为福建省教育厅的办公场所。教育厅长郑贞文倡导“笠剑”学风,通过省政府命令全省高中及大中专学校二年级以上男生承担战时民众教育工作,将设在福州的省义务教育试验区迁至大湖乡。省立师范学校首当其冲,深入各村创办民校,扫除文盲,改良社会风气,反对醉生梦死的生活,树立艰苦朴素作风,发动民众积极参加抗日。
       省义务教育实验区在大湖创办大湖中心小学、魏坊单级小学、坑边工读小学、胡峰简易小学,同时在瑶田、增田、益溪等村办短期小学。省义务教育实验区撤销后,改由福建师范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负责承担义务教育工作。大湖村大厝和坑源村余庆堂就是目前已知当时的民校教室旧址。
       1942年,王秀南校长赴外地任职,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改由黄震任校长。
       曾经获得孙中山颁发银质开国奖章的同盟会会员周忠魁将军的幼女、永安著名抗战诗人赖章云先生的儿媳妇、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学生和校友赖华编先生的妻子周秀莲,就是曾经在余庆堂民校任教的老师,当地上年纪的百姓至今依然记得。
       大湖村至今保存当年师范学生留下的抗战将士威武头像壁画的大厝民校教室旧址,年届九旬仍然健在的老妇邹文金就是当时民校的学生。该厝的后人赖长仁先生因永安自古流传一首歌谣“吉峰头芋洛溪薯,桥尾豆腐大湖鱼”,在抗战时赖氏先人划给师范学校进行农业种养实践的大湖文笔山下圳水田旁建成“飞螺鱼庄”供人们品尝永安千年名产“大湖鱼”,凭吊先辈遗迹。

     五、开展“三干主义”战时师范教育
     为配合战时教育的需要,福建师范刚到大湖时,王秀南校长就从古代的“笠剑学风”引申出“三杆教育”,形成“三干主义”战时教学方针并付诸实施。所谓三杆教育,便是枪杆、笔杆、锄杆合一的教育:①枪杆教育,就是厉行军事训练、军事管理、体育卫生,以求“自卫卫国”,保障民族独立,是民族主义的教育;②笔杆教育,就是培养儿童导师、民众师保、推动社教、协助村政,以求“自教教人”,弘扬民主政治,是民权主义的教育;③锄杆教育,就是实施农业教育、生产劳动、农业推广、开发交通,以求“自养养群”,促进国民生计,是民生主义的教育。综合枪杆、笔杆、锄杆合一的训练,就是三民主义的教育。
       枪杆教育就是文武合一的教育,也是民族精神的教育。该教育方式以军事训练与管理,使学生获得军事技术和守纪习惯;以体育卫生的锻炼,培养坚强的体魄与整洁的美德;培养抗战救国精神,身体力行,协助抗战军属克服困难。让学生通过接受这样的严格训练,平时成为儿童的导师、民众的师保;一旦应征入伍,就是军事骨干,抗战先锋。一是厉行军事训练。二是实施军事管理。三是注重体育卫生。四是响应抗日救国工作。
     笔杆的教育,是用师资的专业训练,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之下,来培养儿童导师,民众师保,并推行社教,协助村政,使教育与生活合一,学校与社会沟通,政治与教育合作,从而发挥新县政的精神。一是培养儿童导师。二是训练民众师保。三是推行社会教育。四是协助地方自治。
     锄杆的教育,是农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够生产劳动,手脑并用,以锄杆为主要工具,发展国民生计。一是实施农业教育。师范学校专设生产训练人员,负责农业的指导;在坑源村李江王祠建立农场办事处,负责农具、种苗和肥料的供应;把黄狮岩山脚下即现在大湖初级中学校园西部一大片荒地,收为示范农场,栽种蔬菜、瓜果、花生、地瓜及早稻;提倡农村副业,饲养种鸡、种猪;利用襟清湖和下圳水田,春季种水稻,秋收后放下鱼苗生产。当时国立音专校长卢前到大湖参观后写诗赞叹:洞口寒泉杂管弦,旧时书屋渺荒烟。大湖早是秋收了,但养肥鱼水满田。二是厉行劳动服务。美化湖山工作由全体师生负责,种植花木,绿化一切山坡;教室、宿舍、厨房膳厅、仓库、厕所的清洁打理,一律由学生负责;膳食采办及运输,全由学生负担。在现大湖初级中学校园东部开辟四百米跑道运动场,开设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和机械操场所;配合防空需求,掘筑防空壕,经营维护;整理街道,加以拓修,冠上路名;所有墙壁,画上抗战漫画及标语;配合乡公所,举行乡镇大扫除。三是协助农业推广。与农业改进处合作,成立大湖推广站,推广种子、种苗、鱼苗及种鸡、种猪。介绍家禽、家畜防疫治病知识,提倡农村副业,如养鱼、养猪、织苧、烧灰、烧砖等。组织各种合作社,举办农业展览,介绍农业知识书刊,免费赠送;开办农业讲习班。四是开发道路交通。师范学校积极配合乡公所修整街道,整理市容,疏濬沟渠;会同各乡放宽大湖乡至燕江渡公路二十里,沿途植树,建亭,美化道路,树立路牌,说明地点里数,安置抗建标语。提倡乡有林,保有林,推行林业合作;禁止放火烧山,招待游客,导游大湖风光。
     六、地下党员在福建师范
     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开展的长达七年半之久的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先后到永安工作的中共党员有60多位。他们当中,有的是党组织派来的,有的是到永安后与党组织联系后来中断联系的,大部分是暂时中断组织联系或失去组织的。为了防范国民党顽固派随时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党中央对国统区地下党组织方式、斗争方向和工作方式作了新的部署。中央规定在国统区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地下党员“转人不转党、不发生关系、不过组织生活”,并实行“三勤三化”(勤学、勤业、勤交友和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因而当时党员的活动处于隐蔽、分散状态。但尽管如此,他们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积极主动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努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也没有停止对民主与科学真理的追求。大家都心照不宣,人自为战,为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和革命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永安市政协文史委2005年编印的《永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载大湖文化老人赖承光(1940年进入永安师范附小就读,1944年秋季毕业于附小)作《永抹不掉的湖山心影》,“我记得那时,我们的音乐老师就是一位很进步的老师,解放后我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
     据《永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载《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的地下党员及其组织关系》,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有中共地下党员三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从南昌起义的炮火中走来的女党员何柏华。《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的地下党员及其组织关系》载:“何柏华(又名何正生、何阿英):福清人,1926年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由陈昭礼、潘贞美介绍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永定暴动’,1930年为福建省委候补委员(后转为正式委员)、妇委书记。1941年秋到永安,在吉山永安中学教国文。1942年9月到永安师范任历史教员。1943年7月,何柏华与其夫赵天问及学生陈文治同时被省保安司令部通缉,逃离永安,到闽南山区任教。”
     该文载:“陈伟顺:中共地下党员,入党时间和组织关系不详,曾任《建设导报》校对。1944年3月《建设导报》停刊后,由谌震介绍到永安师范任教,后任永春敏斌中学教员。1945年8月‘羊枣事件’中在晋江被捕。”
     该文又载:“林汝楠:1939年或1940年入党,1940年到福建省立师范学校读书,1943年离开永安。”
     三位地下党员在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和永安师范,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各自岗位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影响了一批进步的师范老师和学生,促进了师范学校“三干主义”抗战教育工作的进步。
     七、建国后的永安师范
     1948年12月,永安发生警察开枪打伤群众事件,部分学生因此冲击警察局,要求县政府赔偿群众损失。
     1949年3月,永安师范师生罢课声援解放战争。
     1950年1月27日,永安解放,永安师范师生热烈庆祝。随后,中共永安地委派联络员进校。永安师范接管工作圆满完成。福建省人民政府任命永安专署专员林志群兼任永安师范校长。永安师范发动学生走向社会开办扫盲班。
     1951年2月,永安师范迁址永安西门外东坡原县立中学旧址。10月,永安师范响应政府“抗美援朝”号召,121名学生报名参军,31人入伍。秋季,永安创办两所街道民校,永安师范学生轮流到民校教课。
     1952年,永安师范增办三年制初级师范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增办一年制速成师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设立函授部,培训文化程度不足中师毕业的在职小学教师。
    1953年,永安专署工农速成初等学校、宁化中学初师班、大田县初中初师班、省函授师范永安分校并入永安师范。
     1956年开始,因形势需要,永安师范陆续开展肃反运动、整风运动、勤工俭学活动、反右运动、大炼钢铁运动、创办农场和工厂、成立永安民兵卫星团永师钢铁民兵营、创办大炼农场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立红卫兵组织、师生大串联、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校、清理阶级队伍等。
     1971年11月,三明专区革委会启动永安师范迁址复办工作。从此开启了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后身三明学院划时代的崭新篇章。
     八、福建师范轶事佳话
     抗战时期,永安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抗战诗人,就是世居大湖鳞隐石林山下的赖章云先生。
     赖章云,原名章明,字彦儒,后改名章云,字汉槎,小名启通,清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出生于大湖镇坑源村。 章云先生善诗文,精岐黄,一生从事教育,兼及行医,足迹踏遍大半个永安。章云先生热衷于教育,是把教育作为救国之道。他在诗中写道:“官庙如今变讲堂,莘莘学子此中藏;读书报国吾曹事,要把文明胜列强。”他是个爱国诗人。在《梦打日本》中,他写道:“朔风入夜梦摧残,梦打倭奴睡不安;莫笑老夫狂做梦,梦时泄恨醒时欢。”他与留法博士黄曾樾、永师校长王秀南、黄震、著名文人吴秋山等许多教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均有交往。一九四四年秋,他已七十二岁,年迈体病,但读了永安县中陈泳棠主任的诗《闻闽海告急客感》时,还写下了“世乱时艰剧可悲,神州抗战迫长期”等满怀忧国之思的和诗。是年初冬,章云先生病逝。当时永安各界人士闻讯,都惋惜不已,许多名流为他题写了挽联或悼词。卸任不久的永师校长黄震,特地从址在永安东坡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步行到大湖参加吊唁,并书赠挽联道:“烽烟遍地,悲爱国诗人永诀;疮痍满目,伤名家医生长眠!”章云先生的好友吴秋山也赶到大湖吊唁,并题写挽联:“抗战艰危,嗟哲人兮其萎;建国任重,叹高士之云亡!”时任永安县中校长的留法博士黄曾樾亦托人送来悼词:“教育前辈,爱国诗家;岐黄称著,品德堪嘉。”章云先生的诗集《存存诗稿》,现存永安市博物馆。
     赖章云老先生是王秀南校长的好朋友。福建师范在大湖村襟清湖即湖尾池中央建有一座湖心亭,有官员和贵客来访便在亭中接待。章云老先生即著有《中秋夕王秀南校长招饮湖心亭漫吟二绝》:“一、中秋月白映湖心,宴集湖亭话古今。正是青宵增逸兴,一时佳会拓胸襟。 二、白发盈头愧不才,但逢佳节老怀开。月圆应亦如人意,万里山河光复回。(中国与日本抗战五年收复失地故多——原注)”
     赖章云先生的儿子赖华编,1916年生,1940年从福建师范学校毕业后到贡川盐务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曾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授开国银质奖章、二等勋章执照的辛亥革命老人周忠魁先生的小女儿周秀莲从福建师范毕业后也分配到贡川盐务小学任教。华编先生以其正直和正义,赢得周秀莲的爱慕。1942年冬,两人结为夫妻。赖章云老先生郑重邀请福建师范校长王秀南为他们证婚。王校长很庄重地抄写了一首陶行知作的《村魂歌》作喜联送给他们。笔者以此为题材创作并导演了一出由大湖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饰演的独幕话剧《闽师之爱》在优酷视频上发布。
    现在还住在大湖村大厝民校旧址的老太太邹文金,祖籍连城,4岁时因战乱被卖到大湖。福建师范把大厝作民校教室,实行“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的办学办法,结合抗战宣传积极开展义务扫盲教育。大湖因此被评为福建省的国民教育示范区。民校老师把当时只是四五岁小女孩的邹文金抱到大厝教室听课,午餐时还舀好吃的食物给她吃,老太太至今记忆犹新。
     著名的国文教师许钦文住在大湖村陈家祖房。那时许老师已有两个儿子。他家刚搬来住时,没青菜,房东就送自家在屋边菜地种的青菜给他家吃。许老师要付钱,房东不收。房东说:“我的青菜是自己种来吃的,卖是不卖的!你们如果吃得来,只管来拿!”他后来还划出两畦菜地给许老师家,让他们爱吃什么菜就种什么菜。他还帮他们从永安买来猪苗,教他们养猪。据许老师自己写的回忆录,他养的猪比周围老百姓养的还更大,因为他每天晚上备课完后还再给猪吃一次“夜宵”。据大湖文化老人赖承光回忆录《永抹不掉的湖山心影》,许钦文老师的长子名叫许品庚,1956年北大毕业后从教到退休。按许老师的回忆录《三干主义》载,他的第二个孩子叫云儿,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华坪县办学,于1971年患脑溢血去世;还有一个小女儿,1970年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在北京工作。可惜无法联系。
     全家住在大湖村谢家祖房的唐一帆教授热心为房东排忧解难。年底时,房东向唐教授借钱付房租。唐教授问:“你自己的房子,负什么房租?”房东说:“因为老爷子爱吸鸦片,生六个儿子已卖掉四个,又将房子抵押贷款。今年已是抵押的最后一年,如果不能付款,房子就是债主的了!”唐教授问:“那你们想不想把房子要回来呢?”房东说:“当然想。可是我们没钱还款呀!”唐教授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们,你们只要能在我离开大湖时还给我就行了。”于是房东向唐教授借钱把欠款还清了。但债主因抵押期已是最后一年,所以不肯把房契归还。因此唐教授帮房东写了状纸,并带着房东控告到县法院,让法院依法强制债主把房契还给谢家房东。二十多年后,唐教授的小女儿和女婿又调到大湖学校任教,还按照父亲的交代,到谢家祖房看望了老房东一家。唐教授的小女儿唐诗老师和爱人林志诚老师,就是笔者和现在房东的长子谢先生的老师,十年前笔者牵头举行同学聚会时还邀请他们出席过。而前些年笔者挖掘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抗战遗址时,谢家现在的房东告诉了我这一段历史,并带着我到唐教授当年住过的房间瞻仰了唐教授在墙壁上留下的书画遗迹。永安市分管抗战遗址的郑晓英副市长看了唐教授抄写在墙上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后,感慨地说:“这首诗是恰好表现了唐教授他们为了抗战救国背井离乡来到我们永安办学和开展抗战工作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啊!”过了两年,唐教授的长子女婿,福州一家公司的刘董事长,和长子长孙唐先生,都先后专程从福州到大湖瞻仰了先辈的遗迹。

     福建师范的教职员工就是这样,为了抗战救国的大业,来到大湖这个偏僻的山乡,分散居住在百姓家里。陈家祖房年届九旬的老房东陈日良先生(已故)说:“我们哪里敢要什么房租呢?福建师范的老师们都是为了打日本才来大湖办学的,大家都应该尽量地为他们提供方便!”
我知道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抗战时在大湖的历史,是从42年前在永安一中读高中二年级时,从我的在1943从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分离办学的福建省立永安体育师范学校毕业,时任永安一中总务主任的伯伯家里看到永安文化局编印的一份期刊上刊载的许钦文老师撰写的这篇回忆录开始。后来结识三明学院前身三明师范学校宋孝金老师,他又赠送一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闽师之源》给我,使我对福建师范在大湖的光辉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7年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我在人民网和《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图文报道《闽师之源 抗战学堂》。在三明学院任职的宋孝金先生立即与笔者联系组团参观,从而建立了省立师范抗战旧址与三明学院的联系。大湖中小学校以师范旧址为核心建立了德育基地。永安市有关部门启动了为大湖师范旧址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
       我们期待着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抗战旧址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1年8月7日初稿,8月12日修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31 1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5-14 03:52 , Processed in 0.0694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