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文明发言,理性讨论!站长微信:rongshu630
查看: 2414|回复: 36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

九日山祈风石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峰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它与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共同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最晚的为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10方碑文中记载的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共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共58 人,有18人为皇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市舶司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址出土的宋元时期青瓷、白瓷、酱釉瓷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市舶司遗址地处泉州城南部的晋江江畔,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薰门内。根据已开展的考古工作,该遗址中部两处考古探沟内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地面遗迹,属于同一座属官方所有的较大型建筑的地面。遗址出土物既有出自本地的德化窑、磁灶窑、东门窑、南安窑的产品,又有来自外地的龙泉窑、越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地的产品。其中元代卵白釉饰有龙纹、花卉纹的瓷器残件为高等级瓷器,佐证了该组建筑群的高规制。遗址西北部的水沟两侧分布有宽约10-20米的地下淤泥层,显示出历史水系的规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3

德济门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它是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宫外,门外遥对晋江及顺济桥遗址。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七百余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遗迹。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条石、废旧石建筑构件等砌筑而成,局部以白灰灌浆加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4

天后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它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共同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局有山门、戏台、拜庭、天后殿、寝殿、梳妆楼,两侧为东西厢房、轩房、斋馆和凉亭等附属建筑将院落围合,建筑群用地面积约6800平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5

真武庙
真武庙大殿基座上的“承信郞”题记

真武庙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为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这里是泉州官员祭海的场所,体现了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是一组依山势而筑的院落式建筑群,始建于宋代。建筑群坐东朝西,现存建筑自下而上有山门、石阶、凉亭、真武大殿。山门后依山砌有24级石阶,石阶两旁扶栏尚存有宋代栏杆及石狮。石阶之上台地有岩石状如龟蛇,是真武大帝的象征。岩石上立1533年晋江知县韩岳所立的“吞海”碑。真武大殿为闽南传统风格的合院式建筑,其殿内塑像基座上保存有宋代官职“承信郎”的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6

南外宗正司遗址遗址出土文物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这一群体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它与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共同反映出宋元泉州的世界性多元社群。遗址位于肃清门西南,即开元寺的南部。目前已考古发现两处建筑基址、一处水岸设施、一处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构件、瓷片等文物。建筑构件包括瓦件、脊兽、砖块等。瓦当纹样包括莲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图案和少量兽面纹,砖块上刻有“官”字,表明其与官方建筑有关。一些瓷器残片上有墨书,其内容与干支纪年、机构名称或人名有关,是与皇族群体相关的重要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泉州府文庙
文庙组群

泉州府文庙是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是泉州社会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文庙及学宫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始建于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东)学右(西)庙”。西侧为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现存有棂星门遗址、露庭、大成门、泮池及桥、拜庭、大成殿、东西庑、东西厢等。东侧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现存有育英门、学池及桥、露庭、明伦堂、东西斋等。两组群之间设有祭祀孔子五世先祖的崇圣祠,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文庄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祠。大成殿是整组建筑群的核心,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顶、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格,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8

开元寺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地方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贡献。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686年创寺,经历代兴扩,10世纪极盛,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寺院现状坐北朝南,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组群等组成。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殿内斗拱饰二十四尊妙音鸟式飞天乐伎,与建筑结构精巧结合。殿前月台的须弥座上饰有印度教狮身人面像石雕,殿后檐明间两柱为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甘露戒坛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殿内设五级戒坛,斗拱饰有手持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 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塔计有80方。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9

老君岩造像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反映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坐北面南,以清源山为背屏巍然端坐,俯瞰泉州城市及港口。造像凿刻于宋代,系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右手凭几,左手扶膝,双腿盘屈,体态安闲。扶几雕刻精致,饰卷云纹样。造像面目和蔼慈祥,脸含笑意,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神韵,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境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清净寺清净寺是泉州古城商业性城区中的伊斯兰教寺院,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Masjidal-Ashab),始建于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该寺选址于五代以来泉州古城的南墙外,北临南护城河(八卦沟)。这一区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国人的主要聚居区。寺院在1310年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寺内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5-7-5 01:31 , Processed in 0.0707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